房天下 >资讯中心 > 政策 > 正文

房产税面临法律和技术难题 触发各方利益博弈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谢九  2010-10-22 15:00

[摘要] 关于房产税的传言每天都在上演,但迄今为止依然只是停留在纸面讨论,尚未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就连名称也在“房产税”和“物业税”之间徘徊不定,其间难度可想而知。

利益博弈

物业税之难,不仅在于法律障碍和实施细则上,更大的压力还在于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博弈。

从政府来看,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财政收入压力,财政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物业税出台的诱因。2007年,财政收入增速高达35.6%,但是2008和2009年的增幅分别只有17%和9.8%,今年的预计增长也只有6%,但与此同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支出并未减缓,2009年的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1%,2010年预计支出6.3%,财政收支相抵,赤字8500亿元,增加1000亿元。

财政80%左右的支出主要是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994年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的税收来源,很大程度依靠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994~2007年,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从2389亿元增加到1.8112万亿元,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16.9%。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明显增加,2008年财政收入增加17.5%,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增加26.7%,2009年财政收入增加9.8%,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增长29.8%。不难看出,最近几年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增幅显著超过财政的收入增幅。如果能够适时开征物业税,将给地方政府增加一个很重要的税收来源,这将减轻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压力。另外,由于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变化,除了考虑到物业税的税收功能,还必须综合考虑物业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致对中国经济形成较大冲击。

对地方政府而言,对物业税的态度可能既爱又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块——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以2009年来看,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万亿元,地方本级财政收入3.26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1.59万亿元,最后一项主要是土地转让金收入,三者合计7.71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的总收入比重超过20%,如果物业税的改革涉及土地出让金,比如将一次性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分摊至70年内,对于应届政府而言意味着收入大减,长期来看虽然可以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但短期收入将会骤减,这并不是应届政府所乐见的局面。

为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各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大规模融资贷款,形成了极大的债务压力。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占比23%,相当于2009年GDP的23%,相当于2009年财政收入的112%,相当于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的235%。如果按照我国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5.94%来看,每年的利息支出就高达4550亿元。

1994年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一直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加之地方政府无法自行发行地方债,所以对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土地价格上涨。当地价最终带动房价上涨从而带来民生问题,并招致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时,地方和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失效。如果能够将土地出让金转化为物业税,一方面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重要的税种,减轻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压力,而且还能够使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一致,地方政府不至于在土地出让金的问题上和顶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将得到程度的执行和贯彻。所以,如果在不改革土地出让金的前提下加收物业税,自然会得到地方政府程度的拥护,反之,如果触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利益,物业税的推行将会在地方政府中间得到较大阻力。

不过,在土地出让金的问题上,不同城市面临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比如有些一线城市在经过房地产市场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些城市可能会希望尽快出台物业税,以便在土地出让金萎缩后,还能有物业税的收入接力。但是一些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程度较低,地方政府还在期待房地产市场的下一个十年,从而从土地市场中程度获益,这些城市显然会抵制物业税的推出。

从普通居民来看,也分为已经购房者和尚未购房者。已经购房者显然不希望物业税开征,等待购房者则热盼物业税到来,能够将高高在上的房价打压下来。不过,最后一定是两方都无法得到期盼的结果,物业税的开征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开征后也满足不了打压房价的愿望,因为开征物业税的首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非打压房价乃至打压中国经济。而且,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物业税也起不到抑制房价的作用,比如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物业税早已存在多年,但房价并未因此下跌。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物业税如果真的推出,对于房价也只是短期影响,不会影响房价的长期走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