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大川说楼市>  正文

手机看新闻

2024年,房价或“出乎意料”?5个“新信号”,房产走势逐渐明朗

大川说楼市2023-09-23 17:11:00来自北京市

众所周知,自2022年以来,我国楼市就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趋势,不仅房子的成交量萎靡不振,就连房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份,TOP100房企的销售总额约为67268.1亿元,同比下降42.1%。其中,TOP100房企的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4.4%,环比下降4.9%。更重要的是,2022年1~11月份,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仅有19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6家,超百亿的房企也只有100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1家,可以看出来,2022年,楼市调整趋势非常明显。

时间来到2023年,楼市的发展趋势仍旧没有改观,为了刺激楼市尽快回暖,各种利好政策频繁出台,除了一线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基本上都取消了限购、限贷。与此同时,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存量房贷利率以及全面实行认房不认贷等利好政策也是接踵而至,可以说,这一轮的刺激楼市,力度可谓是空前绝后,但即便如此,楼市的回暖力度还是没有达到预期。

对此,有不少网友提出:2024年,我国楼市还会像2022年~2023年这样调整吗?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表示,政策利好只能在短期内刺激楼市的回暖,但从长远看,楼市调整趋势一旦形成,或将很难发生逆转。除此之外,也有内行人预测:2024年,房价或“出乎意料”,值得让人期待!特别是在5个“新信号”的影响下,房产走势逐渐明朗。

第一,目前,我国楼市已经“供大于求”,这一点国家也承认了,原话是:现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应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了96%,户均1.5套,其中,还有超过40%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达到了40平方米左右,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水平。很明显,我国楼市在经历了20多年的牛市以后,各地的住房总量已经趋于饱和,甚至是过剩,楼市的供大于求早已成为事实。

第二,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就是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未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换言之,靠进城农民来去化楼市库存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第三,经历了3年疫情以后,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人甚至已经失业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减少,楼市的购买力自然也会被削弱。更重要的是,经历了3年疫情,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彻底改变了,过去,不少人喜欢超前消费,借贷消费,而现在,不少人开始崇尚按需消费了,前段时间,大量购房提前还贷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了,与此同时,我国的新生儿出生率却在连年降低。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且,还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总数将达到3亿人,占比例21%,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也将达到13.7%,到那个时候,我国社会将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新生儿出生率就更不用说了,2022年,我国的新生儿总数已经跌破1000万人,达到194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两者叠加,对楼市的影响不容小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住房需求的后备不足以及市场对住房需求的预期降低。

第五,目前,炒房客已经逐渐退出楼市,房子的金融属性大幅降低。时刻关注楼市的朋友应该清楚,自2022年开始,各地的二手房挂牌量就出现了激增,而今年,全面实行认房不认贷以后,各地的二手房挂牌量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这说明什么?说明炒房客正在优化手中持有的房产,也可以理解为炒房客正在逐步退出楼市。原因是什么?很简单,自然是房子的金融属性大幅降低,炒房已经没有利润可言,否则炒房客才不会退出楼市。

鉴于此,2024年,房价或“出人意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在以上5个“新信号”的影响下,大家是不是感觉房产走势逐渐明朗了?对此,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