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评评谈谈才是ZHEN>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黄欣伟:“向上抢人”,开始了

评评谈谈才是ZHEN2024-05-18 11:12:29来自北京市

2024年上海新房第六批次,“等不到六月”就官宣了!

本次上市16个商品住房项目,共45.2万平方米,合计3989套。从供应结构特色来看,第六批次沿袭了上一批次的特征:豪宅继续低调,本批次单价超过10万的也仅有嘉佰道和北外滩虹口源717;刚需则继续汹涌,其中又有闵行和宝山作为贡献大区,共有7盘入市。

被称为“卷上加卷”的刚需持续放量,加上之前几批次的积压库存,恰似向政策放松的又一次公开情愿!


01
 抢人大战是一场 
 全国性的人口结构大调整 


虽然上海的政策动态山雨欲来而屡屡“放鸽子”,但是结合近期周边城市的动作和尺度,楼市政策之下的城际“抢人”,反而更值得关注。

近年来,应对人口整体减少的命题,中国多个城市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和人口的优惠政策,虽被戏谑为“抢人大战”却也见字如面

进入2024年,动作最大的当属南京,采取放宽落户条件,允许在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直接办理落户;

成都、杭州、西安、佛山等城市,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政策,落户政策也在放松;

另有近20个城市推出了“购房即落户”政策,掀起新一轮的“抢人大战”。

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积分落户、放宽购房限制等手段,吸引更多人口尤其是年轻人才落户,以支撑城市的长远发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各地开始出台各种人才政策,包括“政策礼包”,成立专门机构,打出“教育资源牌”,下起“放宽落户棋”,旨在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质量人才落户当地。

到了2023年,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

5月,杭州市、西安市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成都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

7月,广州七区拟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

9月,郑州提出“一人租房全家落户”的政策;

11月,青岛明确租房即可落户、南京拟将租房纳入积分落户、宁波实施住满3年就能落户。

12月,武汉取消购房落户限制条件、北京明确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可按人才引进落户。

2024年,扬州市打造“才聚扬城”四季引才品牌、无锡引才IP唱响四季、青岛开展“青创四季”系列活动、四川攀枝花率先发放“生育补贴”,多地陆续跟进,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

人口总量持续下降的大背景,是引发“抢人大战”的终极诱因。


02
 隐藏在人口争夺战中的 
 “一上一下”两大特征 


在各地日益激烈和露骨的“抢人大战”中,可以总结出两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向下”。

即对于人才的门槛逐步降低,从最初的“非博士不可”逐步降维至今,对于人才的年龄和学历两大指标都在全面放宽:

前者从“45岁以下”逐渐演变成应届毕业生,这和企业招聘曾经恪守的经验说,已截然不同,毕竟城市吸纳人才的目的,一是发展经济,二是瞄着消费力;

后者从曾经的“非博士不行”如今也步步放宽,如今具备本科学历的落户城市越来越多,有些地方放宽到大中专(2023年9月4日,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35岁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在南京缴纳社保即可落户)。

还有更务实的:只看消费不看学历,所以楼市作为最大宗消费,其和抢人大战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曾经形象的“抢人大战”四个字,含混着从“人才”到“人口”的看破不说破。

当然,落户政策(之于目标人群)的放宽条件,即使在表面的“一窝蜂”降维之下,还是存在着各个城市的针对性考量,城市差别的背后是精细化的产业特征、人口现状、消费特征,当然也少不了住宅市场。

第二个特征是“向上”。

回顾一下特别是过去两到三年“抢人大战”,虽然东道主只是表态欢迎符合条件的人才来投,并没有具象到“希望哪里的人才前来”,但往往是同级别城市内的竞争,包括相同地缘省份&类同经济体量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当然不排除应届生都想去北上广深的常规逻辑。

但是相信在“抢人”的实操过程中,也会考虑到【人才为什么来】的换位逻辑,所以也不排除在“非高学历人才”的争夺中,采取了向下策略,毕竟对于微观具象的某某某而言,去往一个新的城市看重的无外乎长期或短期的收益:工资更高、福利更好、发展前景、家庭移民可能性等等。

但是,随着近期南京、杭州、西安等强二线(又有一说为新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放松,站在2024年的时代和发展背景下,他们还满足于“同地缘同能级甚至向下兼容”的招徕方向么?

有没有嗅到“向上(城市)”吸纳人才的最新动态呢?


03
 房价影响人口走向 
 只是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近期在接受一次关于【楼市与落户】的采访中,开始把房价、经济、收入、幸福感、落户意愿等多个因素进行了“化合”,由此得出了“向上抢人”的观点。

仅以“包邮区”的杭州和南京为例:过往吸纳人才的方向,要么是省会向省内其他城市的向下兼容,要么是自己被一线城市的“虹吸”,同级别省会城市之间的跨省人才流动,至少在人才意愿方面概率不大,因为吸引力落差有限。

但是结合到整个包邮区,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的房价级差来看,作为人才又该作何选择呢?

结合周边的外来人才“往来”案例,其中或藏着一些群体动向的逻辑:

第一,“来人”和“走人”各有考量:

如果说过去全国的应届生包括成年人才和人口,都以四大一线城市为目的地,那么这些年即使如一线城市也摆脱不了的竞争力下降,换位到不同人群的城市进入考量思维,也有不同的应对:

1、一线城市是“一生总要去尝试一下”的,出于看眼界、博机会、谋发展的角度;

2、一线城市(或者说相对高层级城市)相对低层级城市而言,发展前景、公平竞争、配套资源都相对更好,但有没有好到“房价翻番甚至更多”呢?

3、从青年奋斗到中年,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现状,是继续单细胞地执迷于收入唯一性还是升格为“性价比思维”?或者说从青年思维逐渐向中年思维考虑?

第二,上游城市和下游城市的性价比如何界定?

2023年,即使在全国各城市人口净流出的大趋势之下,位于西南的成都仍然实现了人口净流入,浮现一个问题【成都从哪里抢人】?

这个问题可以异化为“成都的吸引力在哪儿”?

坊间都知道,成都的“巴适”(方言,意即舒适),如果成都的人口净流入依然遵循着“低头看”的向下逻辑,想必至少也局部偏离了成都“抢人”的初衷,毕竟不仅是抢夺就业人口,更重要的是——要把消费留下。

抛开前几年部分一线城市所谓的驱赶“低端人口”之做法的道德评价不论,就经济角度的考量,抢人的背后也不排除消费市场的争夺。

好了,如果说今天的杭州、南京和上海,房价的级差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整体收入或者(同一工种)收入的级差,是不是可以与之一一匹配呢?

这不仅会影响包邮区内部人群的流向,也会影响外部人才在进入该区域的落脚地城市选择,就算上海收入最高、配套最好、环境最公平,但从发展并争取留下的角度来看,性价比又孰轻孰重?!

可否这么说: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抢人”的底气,在于综合幸福感。

毕竟作为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应届生:“见识”和“见识过”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战略,你身边有没有那些“30多岁回原籍工作结婚生子”的案例?

房价何去何从,暂不妄议;何况在各种政策和战略的叠加之下,因城而异&因人而异,分化行情甚至天壤之别在未来都不是没有可能。

但人是用脚投票的,他们的来和回&来和不来里,都有专属个人的评估逻辑:

赚多少&赚多久?

图什么&愿意付出多少对价?

城市选择的一头是房价或房租,他们虽然分属两种人群,但两者唇齿相依。

把两只眼睛都睁开,不要选择性相信。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好的内容要和大家分享,因具体来源不详无法和版权者一一取得联系,如有认为作品不宜网上提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的,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