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中指研究院>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成都未来将这样发展

中指研究院2017-07-28 14:49:54

2016年上半年获批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之后第六座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2017年4月,成都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2017年以来,成都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扩大中心城区”、“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人才引进”……成都未来将这样发展:

01

规划——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扩大,打破圈层结构

7月2日上午,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成都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郫都、新都、温江、双流、龙泉等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图:调整后的中心城区范围

资料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十字方针”重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成都基于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重构产业空间布局,以推动产业差异化和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布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同时,将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的功能在全域统筹布局,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功能体系,推动城市由单极发展向双城时代迈进,由圈层式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由同质化竞争向错位发展迈进。

图:成都产业规划布局

资料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新总体规划在现有南北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东西城市轴线,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格局,并制定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策略。其中,特别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图:成都规划十字方针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整理

“以土地要素培育产业”,土地新政出台

2017年7月20日,成都举行“产业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对有关土地政策进行了说明。《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土地政策的实施细则》也在现场发布。成都将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70%倾斜安排用于工业、物流、文旅、创新产业、农产品加工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成都以土地要素培育产业的思路也由此被再度确认。成都将以工业用地空间增量的60%布局“东进”区域,推动制造业东移;严格控制“西控”区域工业用地空间增量,加强环境管控;优化“南拓”、“北改”区域工业用地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高产出效率,有序疏解“中优”区域一般性制造业用地布局。

02

产业——布局进一步完整

政策逐步落实

产业政策性的资源倾斜与市政府的重视能加快构建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市未来在产业布局完整度、产业政策的落实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利好优势。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这些历史发展、区位优势以及被国家赋予城市使命的优势,使成都在未来在发展增速、投资兴业、的中心性以及国际性方面有相对便捷的途径。

世界五百强企业聚集

截止2017年3月落户成都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达278家,其中境外企业201家,境内企业77家。目前,成都企业数量、投资额及行业面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城市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演进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70亿元,位于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比上年增长7.7%,占、西部、全省的比重为1.6%、7.8%和37.2%。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成都经济在2016年里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未来的成都,总体产业布局和发展向好趋势显著。

图:成都2016年各产业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整理

自2009年,提出在全域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产业规划已初见规模,形成4大总体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19个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发展至今,成都已形成系统较为鲜明的产业聚集区。在2016年提出的《成都制造2025规划》中指出,成都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而在今年7月初重磅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成都未来五年,将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所以,未来成都产业化高端高质高新现代效果会越发明显。

政策性细则出台,市政府全力支持投资兴业

7月2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要强化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政策的可及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并重磅推出《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白皮书专门开辟了成都市重点产业导则章节,这3类子项导则分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囊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37个重点行业。

近年来,成都一直被列为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产业化基地。2017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613亿元,增速约13%。其中,制造业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200家;软件业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300家。电子信息作为成都的大支柱产业,汇集了富士康、微软、IBM、华为、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期,成都市就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了28扶持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环境、人才培养、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信息安全产业进行专项资金补贴。

未来成都明确打造全市万亿产业集群,全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软件产业、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应用电子、物联网。规划到202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000亿元,年均增速约16%。软件产业依托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双核、多园、三带”的空间布局。

图: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资料来源: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成都市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66个重点产业园(集聚区),将实行“五位一体”管理制度,分别为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成都当前的产业环境良好,政府扶持力度火热,招商引资开放,在这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大政策下,能够最快速的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圈,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打造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

03

人才——蓉漂计划展开

人才助力产业发展

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聪明脑袋”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增长率已经成为预测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人才汇聚也被认为是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现状:人口流入数量大,但外来人口质量与其他中心城市仍存在差距

表:成都市2012-2015年人口流入情况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中国指数研究院整理

表:五大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及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统计局 中国指数研究院整理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大幅增加,常住人口增速高达8.6%,远远高于前5年的水平,也高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但成都市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2016年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18.85%。

另一方面,从百度地图慧眼团队、百度地图智慧交通团队联合撰写的《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对成都常驻人口的统计分析来看,虽然在人口流入的数量上成都市遥遥领先,从外来人口的质量上看成都市与其他重要中心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季度新流入常驻人口主要来自于湖北省内部城市,尤其是孝感和黄冈,但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流入武汉的人口也较多,占比达到11.55%。而成都市季度常住人口的主要来源除了重庆市外均为四川省内部城市。

图:武汉、成都2017年季度主要常驻人口来源对比

注:常驻人口是指在一个城市驻留超过2个月的人口

资料来源:百度慧眼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从人才流入的质量上,成都对一二线城市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及同为国家重点中心城市的武汉和重庆。为增强成都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成都人才36条”等创新政策接踵而至,“成都人才计划”引才聚才效果持续发力。

未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强市战略加速推进

进入2017年以来,随着各类调控政策的升级,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也先后出台。

2017年2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成都人才36条”)。“成都人才36条”是“人才新政十条”的升级版,着眼于破解人才创新创业长期以来面临的制度瓶颈,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更大程度为人才和用人主体“松绑”,更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4月,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方案》就特别强调,成都市要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指标控制,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和条件准入双轨并行的落户政策,合理引导人口向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等重点区域转移。

7月19日,成都市发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善用人才、保障人才等多方面,展现了成都“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从制度设计看,为充分体现成都“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行动计划》在“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的举措中,除了敞开了“学历落户”的大门,更明确了落户政策放宽的另一个群体,技能人才。根据《行动计划》,相关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行动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紧扣了市场主体需求和问题导向,系统梳理了企业等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因此,《行动计划》作为成都市人才新政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覆盖了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医疗待遇、激励扶持、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等促进人才发展的方方面面,为解决企业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培育企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除了成都市政府层面,国家层面上也注意到了成都作为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蕴含的巨大潜力。在7月20日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中,将成都十二个住房租赁市场试点之一。

成都常住人口现阶段有1591.8万人,常住户籍人口1398.9万人,常住外来人口192.9万人,中高端租房总需求人群123万,人均租房面积在20平米每人,每月租金24.4元每平米,成都的年租金在110亿元。从数据上看,成都的租房市场非常大,而随着成都陆续被评为中国新一线城市1、全球100强城市之一,再加上政府向来支持外来高新技术人才到成都落户、工作。未来成都的租房需求和市场也将越来越大。

这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将使成都市真正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的效果,而人才强市战略的顺利推进也将为成都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04

房地产市场——双城多中心发展

市场潜力巨大

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9.2万亿元,同比增长6.1%。从值来看,成都全年实现投资额2641.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投资规模大于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从投资增速来看,2016年成都同比上涨8.5%,增速虽略有回落,但高于2016年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成都作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开发企业市场预期较好,未来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图:2016年各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库

2016年,成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819.2万平,远超其他城市,同比上涨26.1%,增长显著。由此表明,成都房地产投资和需求旺盛,且不断增大,市场处于一个健康的、较强的发展阶段。一线城市中,北京、深圳土地稀缺导致供应规模的大幅下降,销售面积增速放缓,北京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6.7%,深圳销售面积甚至出现负增长,为-11.5%。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的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和人口规模较小,房地产市场需求较为有限,销售面积也相对较小。

图:2016年各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库

图:2011-2016年成都房价收入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库

从2011-2016年成都主城区商品房均价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可以看出,成都主城区房价收入比整体呈平稳下降趋势,且较国内热点城市水平相对偏低。由此表明,目前成都楼市整体健康稳健,主城区的房价与其他热点城市相比较为正常。从人均收入来看,成都虽然比沿海城市少,但平均房价的差别则较大,因此成都的房价是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的。

 结语 

从城市顶层设计优化,到规划布局调整,从土地支撑产业落地,到人才助力产业发展。成都正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真正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塔尖城市”。

更多精彩内容

成渝城市群:人口回流不是梦,“双子星”点亮中国西部

更多内容请查看

房天下产业网

http://fdc.fang.com/ 

或关注 中国指数研究院官微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