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7月,全国
房地产企业拿地总额有所下降,但依旧聚焦在核心城市的优质
地块。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详细解析了各大城市群的拿地金额情况,为您揭示未来
土地市场的趋势。

2024年1-7月,全国TOP100房地产企业拿地总额达4307.1亿元,同比下降38.0%。其中,7月一、二线城市土地交易有所减少,这导致了TOP100企业拿地总额同比降幅继续扩大。总的来看,当前房地产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在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市场分化显著,企业拿地态度也更为谨慎。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可能会向人口增长地区倾斜。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多项土地管理新政策。例如,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类似政策已在长沙等地试行,未来预计更多地区将推进此类改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国家还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优化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从各个城市群的拿地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和中西部。长三角地区TOP10企业拿地金额达到885.2亿元,上海、杭州等城市进行了多次土地拍卖。京津冀地区TOP10企业拿地金额为809亿元,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多宗土地拍卖。中西部地区的拿地总金额为373亿元。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的地块成交金额均较高,北京市西北旺一地块以89亿元的总价成为榜首。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4年全国房地产企业对土地的获取态度较为谨慎,尤其是面对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变化,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这种策略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市场前景的审慎态度,也体现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此外,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从具体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地区依然是拿地的重点区域,这主要得益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土地拍卖活动。而京津冀地区的表现也不容小觑,北京多宗土地的拍卖为其贡献了不少拿地金额。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也在逐步崛起,显示出其在土地市场上的潜力。总的来说,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企业在拿地策略上将继续保持审慎,期待更多政策红利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