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时长共3分30秒)
方尺舞台上的表演大师:手里的木偶在“长大”|文化寻根@高州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文化寻根@高州”栏目走进“高州木偶戏——梁东兴单人木偶班”。在方尺舞台前,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技艺大师梁东兴了解一个人如何演好一出戏,一演就是六十载。
先教学生,不怕手艺失传
来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非遗基地的课堂,梁东兴正在台上教授木偶戏《冼夫人传奇》的技法。
梁东兴在给学生讲解木偶戏。
每周四晚五点半到八点半,梁东兴都在这里授课。先演再讲,一字一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授。“就算是当天有受邀下乡表演也要推掉来学校教。学生年轻,容易学,不怕这个手艺失传。”梁东兴说。
现年78岁的梁东兴,从18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高州木偶戏。21岁那年开始,他以木偶戏为生。60年从艺生涯的持续动力,来自于从小对木偶戏的喜爱。
“幼时学木偶戏很有耐心也很刻苦,演戏时边做边学,晚上睡觉还在房间里练习,靠手指做。”梁东兴说。
梁东兴在表演单人木偶戏。
台下,可以清楚看到木偶的眼睛转动,手指活动。“木偶舞得像不像,是有一定难度的。”梁东兴认为,木偶可以表演开合扇子、穿衣、斟酒、舞剑、写字、开弓、对打、腾云驾雾等高难度动作,有“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的绝活亮相。
高州木偶戏有舞台布景、锣鼓衬托、武打等场景,这些都要配合好,演得像。“武戏,木偶要像大戏武将一样出场;演文戏的时候,像文生一样;演闺房小姐,要细声细语;李逵、张飞的戏,则龙吟虎啸。人物性格必须要分清楚。”梁东兴说。
梁东兴在传授木偶表演技巧。
“百越尊崇为圣母,千秋巾帼问谁同,三朝辅主留晖远,唯一好心报国忠……”教室里,面对爱好木偶戏的学生,梁东兴反复吟唱着来自《冼夫人传奇》的开幕唱词。他的唱腔带着明显的高州白话风格,怕学生听不懂,他放慢节奏,一句一顿耐心教授。
梁东兴所了解的唱本里,有三四十本有关冼夫人的故事。“冼夫人是巾帼英雄,为国为民,受到大家推崇。冼夫人在戏中角色是花旦,花旦里面有文旦和武旦,不打仗的时候演文花旦,打仗的时候要披甲。”
梁东兴说,“千百年来,木偶戏中的冼夫人故事深受群众欢迎。”如今,他还要把这些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木偶美丽,观众才看得顺眼
课堂前的小戏台,是梁东兴捐赠专用于教学的用具,也会放置一些木偶在这里供学生参观和练习。而其他演出时使用的工具,他都装在一只大编织袋里。每次上课带来,课程结束又带走。这是梁东兴一辈子吃饭的家伙什儿。
学生认真听讲。
高州木偶戏分为大班木偶戏、中班木偶戏和小班木偶戏。梁东兴单人木偶戏是小班木偶戏的典型代表。对于单人木偶戏,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即可全部装下。
以往,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就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
梁东兴在授课。
高州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行当分生、旦、净、丑,角色不同,服饰、脸谱各异;唱腔是在高州民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木偶腔”,调声婉转悠长。演出时配以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以及喉管、唢呐、二胡等管弦乐,场面非常热闹。
“凡演戏的人,越多人来看戏就会越开心。”梁东兴兴奋地说,“上世纪70到90年代,那时一场戏有千余人看,一条村接着一条村演,没有停过。”
1998年,梁东兴等木偶戏艺人应邀赴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城市演出,其本人及演出剧目照片资料被不来梅市博物馆收藏。直到现在,梁东兴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
在梁东兴看来,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舞台、木偶、艺术内容,都要改革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他说。
60年来,梁东兴手里的木偶也在不断变化。“木偶美丽,观众才能看得顺眼。”梁东兴说,“根据群众的审美需求,衣服要漂亮,舞台要好看,现在的木偶和舞台也要做得大一些。”
他把祖辈留下的明代以来的木偶捐赠给了学校,陈列在非遗展厅中。他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旧式木偶说,“原来木偶都是六寸头,现在改到九寸头,差不多大了一半。”
【文字】叶洁 刘栋铭
【视频/图片】刘栋铭
【访谈】刘栋铭 叶洁 苏斯铭
【作者】 刘栋铭 叶洁 苏斯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