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群管家LNG5321>  正文

手机看新闻

从绝不借钱到“深房理”震动七部门,买房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群管家LNG53212021-04-19 09:24:09

深圳“炒房示范区”之名,被游走法律边缘的投机者们吹了起来!

最终一下子惊动当地住建局等七部门,也算是炒出了水平。

深喉举报“深房理”组团炒房,公布102份涉嫌利用经营贷炒房证据,堪称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消息是,深房理13个关联楼盘交易被暂时冻结,报料人遭到“死亡威胁”。

“人人皆可买房,直到财务自由”是“深房理”这个民间组织的口号。手把手教会员用小几百万的经营贷、消费贷,撬动大几百万、上千万的房产,对风险只字不提。

杠杆的两个刃,在这个案例中可谓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是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三大部门,罕见地发联合通知,要求堵截违规流向楼市的经营性贷款

无论是用经营贷炒房,还是多部门“围堵”,聚焦点就是“杠杆”,而作为这架杠杆的支点——银行,自然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

物理学范畴的杠杆,放在金融领域,不再是力的博弈,而是钱的对赌。它的一头是理性,一头是欲望,合理范围内,叫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以小博大;超出限度,就瞬间变成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你可以把金融杠杆看作一个乘号,只要你使用它,最后无论是获得,还是遭受损失,都会被放大。

利用杠杆是现代金融的本质属性。政府、企业、个人都会借助各种杠杆。就国家金融秩序而言,杠杆是否能有序发挥作用,实现利益化,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金融的发达程度和管理水平。

杠杆的魔力

有一句话叫做:无杠杆,不金融。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中,杠杆是只在好莱坞电影,以及华尔街才会发生的传奇,但殊不知,它无处不在。

只要你负了债,一般意义上,你就在使用杠杆。

从个人层面来讲,2020年,中国信用卡客户超7亿,中国一年卖出了526亿份保单,中国股市散户1.67亿,但是信用卡、保险、股票……等等多数情况下都是杠杆。

当你把钱存进银行,这就是银行的负债,银行放贷就是在使用杠杆。

政府每年都会印钱,印的钱中相当一部分会发行国债,这就是政府在使用杠杆。

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越开放的国家,杠杆就越多越复杂。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经济或者财富就是由杠杆撬动的。

本分的中国人在心理上普遍接受杠杆也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

回看1970、80年代,想实现财富升级要拼胆识,看你是否能舍得铁工资、铁饭碗,赤着脚就下海闯荡;

1990年代拼的是信念,市场、股票这些新玩意,你是否相信它们会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

21世纪拼的是预见,互联网时代冒出的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比谁能看准时机排沙烁金。但这毕竟属于时代宠儿的,回报高,但风险也极大。

对普通人而言,杠杆就是借钱。比如买房首套房三成首付,近似于你用1块钱撬动了不属于你的另外两块钱,让你可以提前住上自己的房。正是买房,让大多数中国人完成了“杠杆”启蒙。

炒房团”,是最熟练或者最无节制使用杠杆的一拨人。他们喜欢一成甚至零首付的时代,1块钱撬动银行的9块钱,变相把自己的资产扩充了几倍,可以出租、用租金抵贷款,等房子上涨更可以转手实现用银行的钱替自己赚钱。

合理的杠杆,对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居民财富升级意义重大。杠杆的魔力,阿基米德一语说透: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但过度加杠杆背后的泡沫和风险更让人忌惮。从这个层面,很好理解“房住不炒”。

一个个家庭杠杆的背后,牵连起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在房贷这架杠杆上,银行好比中间的支点,一边是银行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存款,另一边是放给购房者的贷款。银行不能无限放贷,民众也必须随时注意不要让自己被负债压垮。

银行用杠杆有基本规范,资本充足率就是核心要求之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它银行低一点,分别是10.5%、8.5%和7.5%。

粗略换算一下,银行存贷杠杆大致在10倍左右。当然,现实杠杆倍率会更低一些。

但即使只有6-8倍,如果每一分存款都能被合理使用,现代金融的对经济的输血放大功能也足以令人惊叹。

中国金融杠杆的嬗变

10倍杠杆到底算不算高呢?

杠杆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有杠杆就会有约束,而且约束政策会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机构、产品类型,以及身处不同的经济形势,出现不同的调整。

不同条件下,金融杠杆能够发挥的效用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和大众最密切的当然是国家的宏观杠杆。它决定你是否能轻松地搭上国家发展的顺风车。

从金融杠杆的角度观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我们在此借用《财经》杂志一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它把最近二十年分成三个时代:黄金时代、镀金时代、至暗时刻。

说明一下,宏观杠杆率比个人杠杆率的计算方式要更复杂,M2(银行存款)/GDP与非金融部门总债务/GDP这两个指标,均可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

中国宏观杠杆率(数据来源:BIS、Wind、东方证券)

注:2017年4季度至今为预测,来源:《理解中国式杠杆:历史、演绎与未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属于黄金时代。

图中,非金融部门总债务/GDP位于M2/GDP下方,意味着钱多,生产部门的负债不高,是实体经济最幸福时刻。

成功入世让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得益于人口、市场与改革开放三大红利,一方面引进资本和技术,推动城市化,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资产估值。另一方面出口制成品,积累外汇储备,拓展了货币发行基础。

这一切都是基于经济扩展的自发秩序的,所以是良性的。

“4万亿”之后,中国进入了镀金时代,虽然经济稳增长得到支撑,但杠杆的风险也在集聚。财富分配快速推进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个时间段最活跃的就是“影子银行”,银行理财拓宽了银行的融资渠道,银行之间的同业理财、同业存单等规模迅速增加。

银行间的拆解本来是为了解决银行一时之需,最后却变成了银行、非银行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资金存在银行间空转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的杠杆在攀升,资金使用效率差,还孕育了期限错配等潜在风险。数据显示,2014年同业存单规模较小,仅为8976亿,但2015和2016年分别增加至5.3和13万亿,同比增幅分别为490%和145%。

重点来了,2016年镀金时代结束,一些人口中的“至暗时刻”到来,去杠杆成为主旋律。

首先是2016年国庆期间各地出台的房地产限购、限贷等政策,意在“堵”杠杆资金的去向,防止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房住不炒”成为基调;

其次是央行自2017年元旦开始利用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上行、降低调节频率,意在提高期限错配成本,降低风险偏好,也是一种“堵”;

其三,金融监管层层加码。设立金稳委,作为金融监管的协调机构,搭建统一监管框架,排除监管盲区,防止政策不对称导致的监管套利。

这一阶段被视作去杠杆的上半场,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展开风险压降,涉及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银行、券商等,实际上还包括金融科技平台等。

各种爆雷在这个阶段多发。

资管新规与ABS

如果人们还有足够深刻的印象,排雷是这个阶段的核心工作。

资管新规就是在此情况下于2018年出台的。它直指乱七八糟来路不明的理财产品,强力破刚兑、去嵌套,既是在“疏”导几乎漫了银行的大水,也同时清理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财产品。研究界认为,资管新规打中了影子银行的“七寸”。

不整顿,没人知道中国金融领域的杠杆有多乱,资金链各种排列组合式的叠加有多复杂。

除了资管新规,还有大家经常提及的ABS(资产支持证券),严格监管开始涵盖包括基于互联网小贷发展壮大的新兴金融科技平台。

几乎是在一瞬间,老革命就认识到,他们遇到了新问题。

和银行一样,一笔贷款对小贷公司来说是资产。但不一样的是,小贷公司不能吸收存款,除了股东、银行借款之外,ABS就成了重要融资途径。由于有金融科技支撑,一些头部互联网小贷公司的贷款坏账率极低,使得这些合同随时可以以证券的形式对外转让、获得资金。

通过这种“杠杆”融资的方式,金融科技平台补充了资金来源,才得以覆盖更多传统金融未能满足的金融需求。

不过,新事物总在磕磕绊绊中成长。比如当今还有人提及的蚂蚁“百倍杠杆”误解。

蚂蚁集团旗下有蚂蚁商诚小贷、蚂蚁小微小贷两家网络小贷公司,分别于2011年、2013年在重庆成立,是花呗、借呗的运营主体。

关于“百倍杠杆”的说法,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在演讲时提到,2016年底、17年初发现,花呗、借呗用30多亿资本金,贷款金额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但是,传统ABS发行没有次数约定,按照当时的规定,蚂蚁和交易所都没有违规。

但后来,黄奇帆本人推动蚂蚁小贷、重庆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等各方商议,限制了ABS次数、并且蚂蚁此后不断增加两家小贷公司资本金,杠杆迅速降低。所谓100倍杠杆状态,早在2017年就已结束。

黄奇帆在著作《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中也提到这件事。他说,互联网贷款周转快,当时是“老革命遇上新问题,传统ABS规则不适应网贷业务的问题”。

黄奇帆写到:我向有关资管部门提了三个建议。一是网络贷款的ABS不应无限循环,可以约定转四次左右。二是贷款资本金通过银贷放大2.3倍不变,与ABS环节叠加杠杆比控制在10倍左右,30亿元资本金也就能放300多亿元贷款。三是蚂蚁金服在重庆的贷款公司资本金分三年从30多亿元增加到300亿元。2017年底,他们把30多亿元增加80多亿元,变成120亿元,2019、2020年到320亿元,各种游戏规则比较清楚。

他总结说,这件事得到有关各方的认同,形成了新规则,结局是皆大欢喜,“一行三会”健全了体制机制,解决了高杠杆风险,重庆地区增加了几百亿资本金,蚂蚁贷款公司得以恢复运转。

2018年之后,随着银行业、金融科技平台杠杆风险缓释,金融去杠杆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去杠杆的重点转向了实体企业。

不过,针对一些小贷等机构的杠杆限制,监管也逐步予以明确。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小贷公司的杠杆可以达到5倍。

那么,前面提到蚂蚁两家小贷的杠杆如今是多少?业内普遍采用的计算方式是:小贷公司的杠杆倍数=(表内贷款余额+ABS资产证券化存续额)/净资产。

按照可查询到的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两家小贷公司净资产为358亿元,消费信贷业务的表内贷款余额约346亿元,这些表内贷款绝大部分以ABS形式对外转让。截至2021年2月底,蚂蚁小贷存续期ABS总额约为 1600亿元。粗略推算,蚂蚁小贷杠杆约为5倍多,和小贷新规相差无几。

就在4月12日,央行公布蚂蚁整改进展: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并接受监管。这或许意味着,未来蚂蚁会像银行一样,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接受监管,控制合理杠杆水平、保持低杠杆会成为基础方向。

此“去”五年:去杠杆明显

去杠杆五年,几乎是在大部分人懵懂、小部分人惶恐之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调整。

得益于政策的适时调整与补足,金融系统的风险逐渐缓释。金融去杠杆的话题,在近两年的媒体报道中篇幅也极大减少。

不过,从近期针对经营贷入楼市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可以看到,监管对金融杠杆的严控基调依旧未变。

前面提到,银行要发放更多的贷款,就要吸收更多的存款,这是个利用杠杆的过程。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一方既有个体消费者,也有实体企业。如果经营贷大量流入楼市,势必会减少实体企业的信贷触达。同时,在疫后经济恢复的过程中,这些利息已经精准降低的经营贷流失,还会抬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助推整个实体融资杠杆上升。

也就是说,虽然银行自身的杠杆率限制无法突破,但经营贷大规模流入楼市,会造成家庭放贷杠杆以及实体企业融资杠杆的上升风险。在“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五年后,这显然不是监管希望出现的。

现在金融机构杠杆情况如何呢?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3月份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一批重大问题隐患“精准拆弹”,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主要表现在,金融杠杆率明显下降,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2017年至2020年,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年均增速分别为8.3%和11.4%,大体只有2009年至2016年间年均增速的一半。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的同业资产占比大幅度下降。

紧接着,郭树清还说到,“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回头看“经营贷入楼市”遭遇的围追堵截,只是杠杆监管常态化的“死灰复燃”罢了……

说到底,金融杠杆只是一个金融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能不能做到合法、合规和合理。任何时候,监管都不会对杠杆的使用风险坐视不管。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