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房價連漲 香港樓市會否再現97年爆煲之景

財經雜誌  2017-06-21 08:30

[摘要] 樓市連漲13個月,政府調控措施亦推出多輪。在壹系列內外環境因素皆劇烈變動影響下,香港樓市未來走向如何?會否再現20年前“爆煲”時的景象?

房價連漲 香港樓市會否再現97年爆煲之景

房價連漲,內地買家興趣升溫,香港樓市會否再現97年爆煲之景?

樓市連漲13個月,政府調控措施亦推出多輪。在壹系列內外環境因素皆劇烈變動影響下,香港樓市未來走向如何?會否再現20年前“爆煲”時的景象?

上午10時左右,等待資格抽簽的認購者隊伍由售樓處開始蔓延至附近的過街隧道,從與其銜接的天橋轉出,壹直排到港鐵站附近。即便面對的是慣於排隊等候的香港人,地產商仍派出了數百名工作人員維持秩序。這是今年5月下旬在香港某新樓盤開售現場的所見。

長長的人龍,正是當下香港樓市熱度的縮影。受諸般因素助燃,新盤構成了樓市當下熱銷的主體。

截至5月22日,今年香港壹手私有樓盤註冊金額已達1024.2億元(港幣,下同),較去年上半年680.6億元高出五成。總成交量也由1月的3300宗左右,升至4月的超過7000宗;此外,面積小於431平方遲(1平方米約為10.76平方遲,下稱遲)、總價較低故被稱為“上車盤”的銷售也呈暢旺態勢:累計連升13個月後,總升幅為21.8%;類似的漲勢還蔓延至公屋,遲單價貴過私樓的案例亦開始出現。

面對如此迅猛升勢,香港特區政府(下稱港府)雖已屢次“出招”調控,其手段的種類及有效性仍被認為捉襟見肘。這既使得上述樓盤首批開售的500個左右單位迎來了近1.5萬名認購者抽簽競購,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以20年前香港樓市爆煲前的火熱場景比照當下。

截至6月初,被認為是樓市“制冷劑”的美國加息及新樓供應量增加,尚未打破香港樓價繼續摸高的態勢。

如此“長升長有”背後,令港人樂觀與悲觀的原因各有哪些?這場與數百萬市民財富及杠桿承受能力相關的消耗戰又將趨向何方?此間相關利益方壹年多以來的各自經歷,應可為尋求答案提供壹定線索。

買方追漲:本地與非本地

在香港新界居民鄒毅宬女士看來,去年底其將自己持有的壹套小房子賣出時,雖有其不得不換大房子的個人原因,但從市價來看,“應該也沒有太多上漲空間了”。但事實證明,她對於樓市需求端的判斷仍相對保守。

她的這套房子位於沙田花園城雅碧苑,於2013年下半年時以280萬元購入,是壹套實用面積約為305遲的壹室壹廳樓房,雖受制於朝向及格局等因素,至賣出時價格仍已漲至355萬元。

“360萬元放盤給中介後,總共只來了兩撥人,從決定賣到減幾萬賣出,壹共花了不到壹個星期時間,太快了以至於沒緩過勁兒來。”她對記者稱。

時至今年5月,與其所售樓盤僅壹街之隔的河畔花園F座中層的壹個樓盤,實用面積242遲,以290萬元購入的原業主開價450萬元,也在壹周左右後以443.7萬元售出。

超過1.8萬元的遲價,既創下了新界區內上車盤的新高,也給香港樓市“樓價愈細、遲價愈貴”(總價越低單價越貴)現象增添了新註解。

“我在買樓前也看過這個樓盤,其特點壹是臨近沙田城門河,算是河景房;二是在很小的面積內也做出兩到三室,適用性強。我那個單位雖沒有這些特點,但勝在遲價低,等到今年出手的話,能再多賣50萬元。”鄒女士稱。

如果房子再晚出手幾天,她的選擇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其賣盤後不久,港府宣布推出新辣招:對已持物業的當地居民,在購入二套房時,將征收相當於物業交易價的15%作為印花稅。

對不少等待“上車”的首置客來說,壹度認為此舉可令樓價回落,並進入持幣待購狀態;本地的壹家地產中介龍頭公司也在春節前後預測稱,樓價有下跌10%左右的可能。

市況證明了這些預期盡皆落空。從3月開始,香港樓價開始進入迅速上升通道。港府公布的首季經濟報告稱:“今年住宅物業市場重拾活力,3月更變得頗亢奮,首季成交量雖按季少22%,但較壹年前的極低基數,高出113%。交投量由今年1月的3286宗顯著增至3月的5856宗,增長達78%。”

這意味著,香港樓價在今年壹季度同比又上升4%後,已較1997年時的頂峰還要高出85%;而市民的置業供款負擔比率則進壹步惡化至66%,高於過去20年45%的長期平均水平。

鄒女士樓盤的買家,能在壹定程度上代表這批購買力著實有限卻在不斷用破頂價搶購的買家:壹位做保安員的母親,買房是為了給從事IT業、月薪3萬元左右的兒子做婚房。因首期有限,借足了中銀對此類樓盤的九成按揭額度。因兒子壹人信用不足無法通過銀行壓力測試,母親也要聯署簽名擔保。

“兒子現在沒房也沒女朋友,擔心他娶不到老婆,也害怕總價超過400萬元後這輩子真的就再也買不起房子了。”這位買家在試圖與鄒女士砍價時稱。據其透露,房子買了其實也“住不起”,只能通過放租來償還大概每月1.3萬元的房貸。

願意幫孩子購房“上車”的父母,其涉獵範圍並不止於二手樓盤。在5月新開盤的壹個樓盤銷售過程中,地產商就表示:其買家中有65%的部分是35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其面積為370遲、單價為1.6萬元的單位為例,總價接近600萬元,因銀行只提供六成按揭,故買家首付需拿出240萬元。

“30歲左右的年輕人,壹般只工作了十年,每月儲2萬元才有機會儲夠這壹數字。但他們剛工作的時候,可能全部工資也不足2萬元。樓價與其購買力脫節,部分買家眼見樓價升得這麽急,子女成家立室時會買不起樓;不如趁自己還力所能及,先替子女置業,早做準備。”香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撰文稱。

樓市買家愈加年輕化現象,也被普遍認為與第二次置業要繳納15%的印花稅辣招有關:作為從價稅,壹個800萬元的單位要付120萬元的稅,故有人會借家中年輕成員首次置業的名義來進行投資。

此外,香港樓市觀察人士林本利則認為:在過去十年中,據其進行的相關測算,約有10萬個香港家庭因為“落錯車”(即希望先售房再買房卻踏空)而伺機重新上車,也構成了潛在的強大購樓需求。

“這些幾年前賣了自住樓的人,和那些壹直看淡樓市不買樓的人,正在因‘遺憾效應’日益陷入恐慌狀態。原本能在港島買兩居的錢,現在卻只能在元朗買套納米樓。政府即將換屆,不知道林太(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又會出什麽新招。總之,有好過沒有。”鄒女士稱。經過較長的觀望後,她的壹位新移民朋友去年底在港島斥資超600元萬買了套小兩室,其樓齡已超過40年。

采訪的多位樓市買家或潛在買家情況來看,其目前心態大致可分為兩類:認為不應“盲搶”者覺得,樓價負擔比率已升至比1997年時更高的水平,加之香港經濟形勢不穩定且有加息風險,入市需審慎;認為應趁熱者,則覺得目前情況相對安全,因買家要麽自住、買給孩子或持有,壹方面在政府辣招約束下願意長期持有(買入三年後出售不用繳交額外印花稅),另壹方面因就業率高且利息低,大家普遍具備壹定持貨能力,不會在樓市出現拐點時大幅降價以求脫手。

在香港社會中,類似的辯論已持續進行了數年。樓市壹遇波動,各種判斷均會交鋒壹段時間,而後大家按照自認為正確的方式行動。“在香港,買不買樓,都是賭博。”近年來認為樓價將進行調整的香港樓市觀察人士湯文亮認為。

除本地買家心態外,另壹個值得關註的變化,是內地買家對香港樓市的興趣正不斷增加。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去年四季度壹手中小型住宅市場中,內地個人買家占整體成交宗數比例為14.2%,占整體成交金額的15.9%,環比分別升3.9個和4.6個百分點;同期,其占二手中小型住宅整體成交宗數的比例為6.8%,占整體成交金額的比例為7.6%,環比分別升1.1個和1.5個百分點。

今年初時,部分受雙辣招(買家印花稅15%,雙倍印花稅15%,不計雜費,稅款已達樓價的30%)及“股匯雙殺”影響,內地個人買家在香港壹手私人住宅市場的成交宗數整體占比和金額均出現了輕微下降。

但據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透露:在4月住宅成交中,多項按揭人士占新批貸款比率約兩成,非本地借貸人士占比約2%;而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透露,以申請宗數計,上述兩類人士個案,3月份已回升至1710宗及239宗。

豪宅這壹細分市場來看,香港土地註冊處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超過3000萬港元的住宅成交宗數為857宗,同比大增72.8%並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這類豪宅成交以壹手豪宅為主,達到617宗,占比為72%。而內地個人買家的占比仍維持在30%左右。

在提及為何內地買家對香港的各類樓盤都有興趣時,沙田壹名地產代理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原因可能主要有兩點:其壹,內地房價經幾年上漲,從春節左右開始既限購又限售,對有投資需求的家庭來說,到香港買樓正在變成不錯的選擇。

“香港雖收稅不低,但實質上並沒有對外地人限購。以深圳買家為例,賣掉當地壹個單位,差不多已能在香港買壹個不錯的單位。深圳這套房能八千塊,同類房子在香港租金則不低於兩萬。比很容易算的。”

其二,“因印花稅的不斷增加,香港正在興起壹個‘市區丁權’市場。本地人要麽用自己家裏的年輕人獲得‘首置權’,要麽就跟親戚朋友商量花錢買資格。對於非本地人來說,如沒有本地親友,也可花幾十幾百萬‘借人頭’(即買本地首置免稅資格)。”這位地產代理人士介紹稱。

“借人頭”買樓的操作模式為:假如要購入壹套總價為1億元的樓盤,內地買家正常需繳交共3000萬元的稅款,但通過壹系列私下協議采用“首置人頭”方式買樓,只需繳交樓價4.25%的壹般印花稅,即425萬元。

賣方主力互換:業主與地產商

從香港樓市的供給側來看,因個人原因著急將樓盤出手的鄒女士,只是零星個案。主動或被動之下,更多的業主選擇了作壁上觀。部分受此影響,在本輪樓市漲潮中,香港“交易量七八成來自現樓”(即存量二手房)的樓市傳統,正在被不斷打破。

“香港的印花稅政策對樓價產生了反作用。賣家要換樓的話,不足三年要多交不少印花稅,還會面對樓價猛漲無法再次上車的風險。這就導致了香港的小房子,傳統的由二手房構成的所謂的‘上車盤’供應不足。表現就是中小型的樓價上升很快。”多年來持續關註香港樓市的原香港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現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對記者分析稱。

從今年初開始,隨著樓市價格的整體上漲,存量房市場正在加速進入這壹“價格越高、供應越少;供應越少,價格越高”的死循環狀態。

“實際上,買家希望辣招令沒有炒家接貨,業主減價出售。但從金融風暴到SARS再到金融海嘯,以及近年來的各種印花稅,業主已慢慢對辣招免疫。壹方面,低息讓供樓的壓力減輕,已供完的私樓總量亦不斷增加。加之因換房及新購房的成本和風險提高卻降低,而租金水漲船高,自住型業主及投資型業主當然會捂盤惜售,進壹步減少供應,令售價上升。”前述地產代理人士稱。

各類業主皆不願意出手的“鎖定效應”之下,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相關數據顯示:4月份時,香港二手住宅註冊量共錄4582宗,當中屬於500萬元或以下為2183宗,即占約47.6%,為單月首次跌破五成水平。

“隨著樓價向上,放盤的業主提高叫價,有部分原先屬500萬元或以下的住宅單位,‘升格’為500萬元以上物業。”美聯的相關分析稱。

有越來越多的人也因此開始認為:香港存量房正在進入壹個由賣家主導、低轉手率的市場。業主們不會在短期內讓大量住宅回流市場,這進壹步強化了他們眼中樓市的穩定性。

但如此壹來,對購買力增長相對有限又入市心切的買家來說,他們距離通過銀行借貸購買二手樓盤的“生死線”也會變得越來越近。

據香港金管局規定:樓價450萬元以下的單位,才可向銀行申請八成至九成按揭,貸款上限為360萬元。壹旦總額超過這壹數字,其可獲得的按揭比例將降低。

事實上,由地產商及與其關聯的財務公司為新樓盤提供的高成數按揭,逐漸成為上車可能性不斷降低及有資格免繳辣稅買盤等買家為數不多或僅剩的倚靠。他們大多首要關心的是地產商能否借足錢給他們,物業定價高低反而變為其次。

在此之前,地產商為推銷新盤,壹般會在銀行提供第壹次按揭(下稱“壹按”)的基礎上,由與其關聯的財務公司再借出第二按揭(下稱“二按”)。隨著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措施不斷收緊,銀行在提供貸款時受到的限制不斷增多,由地產商及其關聯的財務公司提供的高成數按揭產品開始變得五花八門。

目前受購房者普遍歡迎的壹種產品,是由地產商及其關聯財務公司聯合提供的高成數壹按。

據某地產財務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種產品目前受到追捧的核心吸引力在於:以往的新盤在獲得銀行壹按後,如果要獲得財務公司提供的二按,仍需壹按銀行同意,且借款總額需要通過壓力測試。如果壹按加二按的總成數較高,測試標準還會變得更加嚴格。

這樣的貸款產品雖然會讓購房者的債務負擔減輕,吸引力卻低於繞過銀行、直接由地產商及關聯財務公司直接提供的高成數壹按產品。因其不需要遵循相關監管規定,特點是貸款者不用通過壓力測試,個別甚至對收入證明的門檻也放低了,獲批容易。

“壹般來說,不同的地產商掌握的審批標準不壹樣,有的會要求還款比率不超過收入的六成,否則限貸;有的則更為激進,包批包過。”上述工作人員稱,“這樣既能把那些原本要買二手房的買家吸引過來,又能在賣樓之外多賺壹筆息差,何樂而不為?”

以香港本地某老牌地產商的兩個項目為例:二者均設有九成的按揭方案,即買家購買壹個1000萬元的的單位,首付只需100萬元(二手則需600萬元)。此外,地產商還為其中壹個安排了“特別付款方案”,即買家支付總價的5%作為訂金後,另外5%則可在半年內支付。

對於手頭稍微寬裕的買家來說,如不用九成按揭,便可獲得壹定靈活還款安排。例如分期年限延長,以及首三年免息免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隨後會逐年增加。

從數字來看,地產商提供的利息,壹般要比銀行的2.15厘左右為高。但如購房者購買總價較高的二手房卻難以提供更多首付的話,便可能要向相關財務公司承借二按,利息往往超過10厘。

從整體態勢來看,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2017年落成的新盤由財務公司承按的有821宗,涉及買賣合約金額61.02億元,分別占15.5%及16.4%。至於2016年落成的新盤,由財務公司承按的有814宗,涉及買賣合約金額96.82億元,分別占8.7%及11.6%。“數字反映新盤壹手買家第壹按揭市場,財務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有上升趨勢。”

今年4月初時,香港金管局曾對這類被稱為“香港影子銀行”的貸款行為提出警示稱:對不受其監管的地產商通過其旗下財務機構向買家提供較高成數按揭現象的風險表示關註,可能會要求銀行采取額外的措施來管理風險。

5月12日,香港金管局出招收緊貸款準則,其措施包括限制認可機構向地產商提供購地的融資上限由地價成本的50%降至40%,建築成本的融資上限由100%降至80%,同時若發展商向置業人士提供按揭貸款,將影響認可機構對其之信用評級,變相提高有關融資成本。

在解釋金管局出招原因時,據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透露:截至今年3月,香港銀行業對本地發展商的貸款約5400億元,占整體在港使用的貸款11%。這是壹個較高的比例,而從13個主要發展商取得的資料顯示,發展商自行提供的按揭額加速增長,短短壹年間,已由2015年底的107億元倍增至去年底的276億元。而近期部分買地的發展商,亦以高杠桿方式為項目融資,甚至有個別發展商全靠借貸籌集買地資金。

“金管局憂慮信貸風險大大增加,希望限制銀行向這些發展商提供融資貸款。”他表示。

5月19日,香港金管局再度出招,推出三項調控措施,包括把手上有多於壹項按揭(即非首置)的借款人按揭成數上限降低10個百分點,以及把收入來自香港以外地區的供款人之“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調低壹成,同時把銀行新造按揭貸款的“風險權重”下限由15%調高至25%,增加對銀行的資本要求。

業內普遍認為,金管局的接連出招,有以下幾重原因:首先是前述“影子銀行”的部分資金來自商業銀行,壹旦樓價出現大幅下挫,會帶來嚴重後果;其次,在此前壹段時期內,內地地產商為進入本地市場,往往采取激進的拿地措施,部分香港地產商受此影響,風格亦趨向活躍,對此“雙管齊下”如不加控制,會進壹步刺激本已熾熱的樓市。

但在本地地產商資金來源多樣且往往多以企業融資代替押地融資,以及金管局並不禁止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的前提下,上述壹系列新措施的有效性,亦被普遍認為會打壹定的折扣。

事實上,就在上述調控措施推出後,香港樓市氣氛仍然熾熱,幾大焦點樓盤的銷售迅速完成,新地王亦接連出現。

“為了減輕買家首期負擔,為買家提供八成按揭計劃,令買家購買大銀碼單位,亦享高成數按揭,首三年可以供息不供本,令買家在供樓初期預算更靈活,連帶持香港身份證的海外買家亦受惠,無須壓力測試。”壹家財務公司在某地產商開盤時稱。“這不是反擊或者對抗金管局,而是予客戶有多個靈活選擇。”另壹家同樣提供高成數按揭產品的地產商稱。

“物業如此珍貴,選擇樓按,誰更可靠?無論壹按或二按,都是您的必然之選。”6月上旬,香港壹老牌地產商仍在本地多家發行量較大的報紙刊登廣告如此表示。在其提供的貸款方案中,包括“不限物業類型及樓齡;可選分期或循環貸款形式,靈活彈性;提早還款免罰息”等壹系列條款。

政府調控策略:短期與長期

時至今日,香港樓市是否如股市“牛市三期”壹般,亦進入情緒相當樂觀、壞消息也被當成好消息炒作的狀態?各方因立場不同,給出的判斷亦不壹樣。

市場人士壹般認為,以過度興建、過度借貸、價格過高為標誌衡量,目前香港樓市中有六成小業主已經還清貸款,價格雖然已經與真正住戶的購買力脫節,但投資者手中仍有現金。加之與1997年時相比,當時的香港人熱衷炒賣物業,很多人大量借貸。但現在香港的金融體系已實行多輪收緊措施,個人負債水平遠非當年可比。故泡沫可能雖有,但還沒有爆破的危險。

從供給端判斷,樂觀的聲音則包括香港不存在過度興建,且因為二手盤源被凍結,故雖然壹手新樓的供應增加,但整體供應量仍在萎縮,市場仍是供小於求的局面。

但亦有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香港樓市的復雜度其實遠超想象,下判斷前應多增加幾個觀察維度:壹方面,香港人買樓都要講‘location’(地段),現在連以往乏人問津的老屋苑甚至兇宅都遭人哄搶;另壹方面,以往地產商在開盤時會把‘大客戶’和‘散戶’區分開,讓他們分組分不同時間前來排隊。近幾天卻出現了讓不同準買家壹起前來排隊的現象,‘逼爆’售樓處的效果有了,真實的情況如何呢?自己判斷。”

與之相比,來自學界和政府方面的聲音,則往往要審慎得多:

“現階段入市買家亦有心理準備,樓價日後會有兩三成的回調。展望下半年樓價,要看新政府對樓市的調控措施,以及發展商推盤量,由於上半年已消耗大量購買力,料下半年樓價升幅會放緩至2%至3%。”香港經濟學者、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綽照近期如此預測稱。

此外,“‘納米樓’若住得不舒服要換樓,數年後在供應增加和政策因素改變後,還有沒有買家願出高價承接?我實在懷疑。”何濼生認為。

“無論在資金流情況、市場估值及投資者心態上,都與金融海嘯前有不少相似之處。”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近日表示,他並非是對樓價給出嚴肅預警的首位港府財金系統高官。

“大家都以為樓市‘只升不跌’,並以超出自己的能力來入市。現時樓價與市民購買力已經嚴重脫節,樓市過熱風險增加。樓市周期壹旦逆轉,對市場的震蕩極大。美國已開始利息正常化,近日多間銀行調高按息,將會逐漸令本港利率上升。”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

事實上,近期香港各大銀行針對房貸的普遍升息,亦是受香港金管局的調控安排指引。自2009年起截至今年6月初,為應對樓市的持續升溫給銀行體系帶來的影響,金管局已經推出八輪樓市逆周期措施。

此外,港府也針對購房者實施了壹系列稅收和監管政策,比如壹系列辣稅,以及禁止“壹約多夥”(壹個購買資格購買多套樓房)等。

陳家強認為,香港金管局近日推出的審慎監管措施都是好事。經過嚴謹的監管後,現時風險管理的措施已大致完成,香港金融市場已相當穩健。但如前所述,從效果來看,這些主要針對需求端進行管理的措施,往往會被指出存在“壹法立、壹弊生”的局限。

對於目前港府調控中存在的這種矛盾,亦有學界聲音指出:香港是自由經濟及貿易的市場,出手過輕,達不到壓抑樓市過熱的效果;出手過重,會將樓市及經濟拖垮。

此外,受制於外部整體環境,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下,香港的低利率和流動資金充裕也會加速令樓價愈升愈高,用本地的措施解決外部的問題,其實相當不易。

從過去幾年港府針對樓市的調控總方針來看,其核心主旨是盡量拖延買家需求的數量,並盡快增加供應,達到供求平衡的目標,這樣雖然會存在壹定滯後效應,但最終會令樓市自然降溫。簡而言之,以短期調控為治本之策換取時間。

“本屆政府標本兼治,大力增加房屋供應,亦推出多輪需求管理措施,打擊投機及投資需求,公私營房屋供應的顯著增加會在今年開始陸續出現。今年開始,未來3年-4年的壹手住宅供應量達9.6萬夥;公營房屋興建量預期達9.46萬夥。經過土地改劃工作後,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達38萬個,而中長期新市鎮擴建、加上潛在鐵路物業供應,預期可提供22萬個住宅單位,以及86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面積。”6月1日上午,梁振英在最後壹次作為香港特首出席行政長官問答會時稱。

“香港的房屋問題歸根結底是土地利用問題,要降低樓價,就要增加房屋供應;要增加房屋供應,就要繼續增加土地供應。”在其任內的最後壹份施政報告中,梁振英也指出。

在被問及有何忠告給予下屆政府時,梁振英則是再次重申:要解決港人住屋問題,必須增加土地供應。

有相關數據顯示:在梁振英的推動下,預期在未來3年-4年,香港的壹手私人住宅樓宇供應量將比本屆特區政府上任時增加45%,公營房屋增加將超過37%。而這對於香港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的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的實施,可能會起到壹定幫助作用。

新特首上任在即,目前學界對於港府未來如何調控的建議也在不斷增多。比如,建議港府在全面推行“港人港地”的同時,也可以同時逐步全面推行“資產增值稅”。

陳家強亦指出,政府未來壹方面要持續增加供應,另外也要有好清楚的政策,給予社會明確訊息,樓價將會回復正常水平,從而調整市民的預期,讓大眾相信他們的購買力可以追得上樓價。

事實上,在過去的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當中,諸種類似建議早已是層出不窮。但它們能否真的打破“地產霸權”,無人能夠給出確定性答案。

從短期情況來看,將在下屆港府中留任的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期指出,因“影響樓市的基本因素已起根本的變化,且港息最終會跟隨美息走勢。‘樓價只升不跌’的說法欠缺客觀根據。在基本市場因素正在轉向的情況下,市場仍然再趨熾熱,實在令人擔心。故各種需求管理措施仍須繼續,現階段看不到有條件或空間‘減辣’或‘撤招’”。

“目前不宜放寬任何措施幫助市民‘上樓’,尤其是協助壹些財政能力‘處於邊緣水平’的人買二手樓,否則恐怕‘只會害了他們’。”6月5日,陳茂波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回應議員提問時再次著重重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