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项目 > 正文

王贵祥:中国建筑不可过度消耗自然

房天下  2016-08-18 19:04

[摘要] 王贵祥教授,给大家带来《中西方建筑思想与居住理念漫议》的精彩演讲。作为的教授,王贵祥教授对于建筑文化内涵的研究更为透彻。

8月18日下午,由房天下主办,房天下媒体集团承办的“中国别墅节之不动产峰会”重磅登陆北京!峰会围绕《2016未来观——拥抱中国豪宅营销转折点》的主题,与专业的地产行业人同行,力邀国内经济学家、学者、地产大腕,共同破解豪宅的未来发展之路。

王贵祥教授,给大家带来《中西方建筑思想与居住理念漫议》的精彩演讲。作为的教授,王贵祥教授对于建筑文化内涵的研究更为透彻。

王教授也从中西方的具体文化出发,结合历史与文化传承,深入浅出地为现场来宾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王教授从哲学原则和真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建筑和面对社会的差别。

他说:“西方人哲学原则是真,那么对应的建筑是坚固,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谈另外一个概念,正德原则,我们比较之后发现实际上在关注原则的时候,都会落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秩序,西方人谈真的时候可能会关注每一个人的真实的存在,这样研究出我们认为西方人的基本点,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概念在古希腊就有,当然古希腊只对公民不对奴隶。这个是西方人的一个基本真的出发点,落到社会上,那么我们中国人,不排斥这个真,但是中国人好像对它不是那么排斥,道家也不排斥,本身就有真人。”

与西方建筑的实用主义和形式美不同,中国的建筑在保持坚固的同时也兼具了文化中德与善的表达,对于美的追求。王教授从“非美”与“清美”的角度,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建筑做出了细致的讲解。

更多精彩观点请看演讲实录: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房地产,是媒体,好像我有点跟各位的距离比较远,各位都是,媒体,房地产,或者是金融,我是外行,房地产里面实体的是建筑,有一点点的联系,因为大家关注的都是当下和未来,而我忽然扯到过去,我是搞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谈的都是过去,历史就是过去。所以大家觉得无聊,就忍耐一下,不好意思。

会议组织方让我谈谈中西方建筑,谈到这个话题太大,建筑本身又太专业,技术艺术的综合,所以这里很难建筑本身,建筑思想可以谈,后我聊一聊古人如何看待房子,如何居住。

我谈一下基本点,中西方建筑,西方建筑三原则,是维特鲁威提出来的,这个是达芬奇画的维特鲁威的形象,提出的是建筑坚固、实用、美观,15世纪被另外一个大师重新发掘出来,然后后500年一直在沿用,我们中国人也是在用这个来看待建筑的,中国人改了一下,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是50年代的概念。

那么三原则,我们中国人也有三原则,这个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提的比它还要早,是尚书,是上古三代的事,但是书本身的出版是汉代,战国到汉代,至少在战国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观点,据说这个观点是大禹提出来的,金木水火土古(音),基本原则是正德、利用、厚生,三原则是什么,维和(音)。那么这三个原则有没有观念,古希腊哲学三原则,柏拉图,真善美,我们发现跟建筑三原则是对应的,这个不是我说的,是一个当代的,建筑理论家英国人,提出来,其实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也就是从真善美来的,真,坚固的材料,善,要使用,美,美观不用说,和现实是一致的,有没有关联,中国人的这个和它好像没有太大的关联。

所以我就对比一下,做一个分析,我们从哲学原则,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建筑和面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差别。

西方人哲学原则是真,那么对应的建筑是坚固,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谈另外一个概念,正德原则,我们比较之后发现实际上在关注原则的时候,都会落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秩序,西方人谈真的时候可能会关注每一个人的真实的存在,这样研究出我们认为西方人的基本点,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概念在古希腊就有,当然古希腊只对公民不对奴隶。这个是西方人的一个基本真的出发点,落到社会上,那么我们中国人,不排斥这个真,但是中国人好像对它不是那么排斥,道家也不排斥,本身就有真人。

中国人落实到社会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对真有新的理解,比如说组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体现是社会的真,不是个体的真,所以中国人不主张以个体的率真,来搅扰破坏群体的和,因为正德,合是核心,一个真正主张真的人,君子,应该是对群体的和承担责任的人,所以以正德为原则的时候有一个补充的概念,对于真还有一个词,礼,中国所谓礼乐之邦,当西方人强调本真的人个性的独立与自主的时候,古代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互的仁义、诚信、礼敬。我们文化的根在这里,正德的观念核心是仁,而仁者,二人也,关系到两个人,如果每个人都兼顾自己的率真、民主、自由,个性的表达,那么社会就变得很紧张,就需要礼文,所以正德的观念就起到这里。因为中国人的高境界就是止于至善,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个张力就体现在这里。

伪礼不如真爱敬,真简单来不如伪礼,也需要礼的约束。那么建筑,西方人将坚固作为建筑原则的时候,是奠基于西方建筑的一个基本的特征,西方历主流建筑的关注点是人与神的关系,会盖一个建筑100年。而中国人,概念原则是正德,正德也是关注到人身关系,因为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是神,人是人间的,人要达到天的要求,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天是慈愍悲悯的,是对公众是关注爱好,因为神是公平的,那么人也是一样,才能达到君子圣人的标准,因此中国人就要求反躬自省式的止于至善,实际上也是儒家高的境界,那么正德原则,回到人与人的关系,实际是建筑,人人都坚持正德原则,各守其德,各正其位,社会才能保持某种和谐,人的起居俱乐才是和谐的关系。

当正德观念面对人神关系的时候,其思想是关照是向内的,是具有约己性特征的,建筑上则体现孔子的卑宫室的思想,人在神灵面前,实际上是很卑微的,那么在建筑上,应该表达出一个,因为是在神面前,就要表现自省和自律,然后达到君子的程度,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程度,才打到天的要求,这是中国人的要求。

比如说这是一个民宅,是有勤俭,跟读,自己的子孙,约束自己的家族,的建筑,我们知道中国的住宅都有对联,我们到南方的园林都很浄淡,其实表达文人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我们说第二个概念,善,其实跟建筑关联更密切了,因为西方建筑哲学第二原则,是使世间万物都能够服务于人类。那么西方人的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自然服从于人,物服从于人,建筑就是为人服务的,很清晰,很实用的。

中国人讲善的时候不仅是实用,而是利用,首善本身是德,正德就是要善,德为善正,而这个善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安养生息,而古代中国人高的追求也就是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庸的概念。

实用与利用有没有差别,有,西方人是强调客观的人定胜天,利用自然,认识自然,中国人用的时候,在不损害自然,不损害外在环境,不损害周围的这个情况为我所用,是人和自然,或者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利和用,而中国古代字都是单字,是力和用,运用其力的概念。这个时候人是在场的,人实际上不是抽象的,个体的,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群体,他们互相就是要利用这个环境,然后达到一个,有利于这个人群的繁衍生息,生生自庸的概念。我们建筑也好,什么也好,不能破坏我们今后子孙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一个概念去谈利用。

这个方面的讨论多,我这里就无法展开,但是注意的利用不同于实用,而即使是这样,我们古人还是提出一个不同的概念,就是说必须弥补一下,就是弥补一下叫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个补充的词叫厚生,所以中国人讲正德、利用、厚生的时候,光利用不行,而厚生就是因为建筑更广义的来说,还是为大众的,这个我后面要谈的,就是说厚生不同于利用,因为厚生坚固了众生,中国的王道重要的就是不能忽略大众的存在,所以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了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过分消耗自然,过分的去消耗自然破坏自然,终可能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这个古人有很多的论述。

那后我谈第三个原则,美,这一点跟西方人都不一样,西方人是实用,一定要克服自然,人定胜天,那么坚固一定是对神的,西方的建筑15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中世纪也没法谈,15世纪以后才开始兴起住宅,中国的住宅反过来,中国古代住宅反倒是比较讲究的,面积比较大。

真善美,西方讲坚固实用美观的时候,对于哲学三原则,真善美,而我们中国三原则,正德利用厚生,好像跟建筑没有关系,那我们有没有美这个问题,我想西方人把美作为位,实际上坚固实用美观的美是核心,到现在西方人的建筑,直到当代和现代仍然是围绕形式美,我们说某一个大师,某一个名师,终落到形式的美,或者说形式的特异,现在中国人对建筑的前卫的观念还是有一些不同,很多人骂当代的建筑,但是实际上还是从形式出发的,我们看着很怪的建筑,但是西方人是觉得很美的。而我们中国人把形式美是不是作为追求,是追求,但是不是作为核心,中国人看美,不是人们看的外在的形式,真正的美可能实际上没有这个形式,大美无形,美不具备单纯属性,对于美的追求,如果损害人内在的这个本真,损害人内在的善,损害了外在的秩序就不能称其为美,这方面孟子就说过,如果你穿的衣服坐的车不适合你的身份,要美干什么,破坏社会的秩序,美就没有用,还有就是说,不以为观美,我们的建筑,房屋,不是为了看好用的,是为了方便你生存生活用的,而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在于本身需要。

甚至中国人会走到另外一个思想,就是非美的思想,是从道家开始的,美女、美色、美声,美食都会把你的心感堕落,然后就变坏了,所以要远美,非美,很多人盖房子远美宅,就是我远离美,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反过来,人的本身是向美的,那么就出现中国人特有的美的诉求,清美,清淡雅静之美,中国人从古代君子之德,正德思想,然后追求一种,对美的高雅化、纯净化、朴素化,包括诗歌、建筑等都是这样,那么这个过分之后也会补充需要华美,所以我们之美,既清又华,是一种高洁、清淡、雅致、华贵的美,是一种不带奢丽庸俗意味的美。

正在这种审美意味下,古代中国充满灵动的书法、诗歌、山水、画、文人画,而那些充满书卷气息的,气氛雅淡而娴静的古代园林或住宅中那清澈的水,淡绿的山,姿态自如的树木花草,那些自然到几乎没有人为痕迹感觉的原池景观。

这个是古人的画,他觉得这样坐在自然当中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美的中间,包括皇帝,我们说皇帝是的,但是皇家的气派,是身份的表现,这个表率万邦,必须要那么大的宫殿,但是不能那么,太会忌讳,我讲一个故事,乾隆为自己的爷爷造的避暑山庄是题字,还有圆明园是为父亲造,也是题字的,而他自己的没有题字,觉得不能过分的超越自己,造园享受这些事情。

但是要的是一种清淡雅致的气氛,和书卷气,它要的是书卷气,跟欧洲人不一样,欧洲人的宫殿全是充满了,是18世纪以后,是以华丽、、繁缛为主的,而帝王有精雕细刻的东西,但是总体是雅淡。所以这个审美趣味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审美跟西方人审美不一样,就是在于,西方人经历了很多阶段,后走到洛可可,现代主义反倒接近我们的思想。

我还简单的说一下,居住思想,首先说卑宫室,中国的建筑理念不是多豪华,而是卑宫室,作为一个统治者也好,应该是做的简单一点,不要,把精致放到这个水利上。古人高的境界就是说,毛刺,这是圣人的宫室,到了唐代就盖了这样的一个宫室,跟圣人是一样的,简单朴素。

再一个适形思想,这个方面的论述很多,我只是举一个例子,早也是春秋,后来到隋炀帝也这么提。还有建筑跟人的关系,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人理解的很深,当然这个内涵也很丰富,我这里就不展开谈。

后我讲一下,中国古代的住宅,中国古代对住宅是有两个思想,一个思想,就是说,朴实,孟子就提出五亩之宅的理想,里面养狗、鸡、猪等等,这样才适合一个人的家庭,所以这是中国人居住的理想,变得城市规划理念,也就是营邑立城,制里割宅,与均田制中的园宅田分配,所以从北魏到唐,500多年的时间,是国家给普通人,分配土地居住。北魏是住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唐: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五口给一亩。所以这个是北魏和唐的国家给地一个情况。

今天让我来谈谈中西建筑,我又想建筑本身,也就是谈建筑理念,我自己有一本书,所以就做了一个不太适当的演讲,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