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增长有所企稳 房地产开发压力渐现

上海证券报  2014-01-02 11:07

[摘要] 受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要阶段以及稳增长政策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增速保持缓中趋稳的增长态势。1-11月,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长19.9%,较2012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与2008-2012年同期均值相比低5.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呈现五大基本特征

,固定资产增幅同比略有放缓,总体处于平稳态势。

受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要阶段以及稳增长政策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增速保持缓中趋稳的增长态势。1-11月,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长19.9%,较2012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与2008-2012年同期均值相比低5.9个百分点。在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释放了一系列“稳增长、保下限”的政策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固定资产增速放缓的趋势。从实际增速看,1-11月固定资产增速较2012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10和11月份固定资产环比增速均有所加快,均表明固定资产有所企稳。

第二,三产比重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增速企稳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次产业的结构有所优化。2013年1-11月,产业占比2.2%,第二产业占比42.7%,第三产业占比55.1%,分别比2012同期降低0.3、降低1.1和增加1.4个百分点。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考察,与2008-2012同期平均占比情况相比,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增加了0.3个和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则降低了0.8个百分点,表明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三大主要领域中,制造业明显减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成为增速企稳的主要支撑力量。1-11月,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对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75.6%,较上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5.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贡献率则分别提高9.2个和2.9个百分点。从增速上看,制造业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低4.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比增长23.2%,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19.5%,但比上年同期高出2.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正在减速,新增动力不足。受益于城镇化进程和年内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较快反弹,成为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年内房地产市场大幅回暖,房价再次进入较快上升周期,房地产开发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中部地区明显减缓。

西部地区增速仍高于东部,但减速幅度相对较大。2013年以来区域结构继续改善,协调性有所增强,产业转移成为驱动中西部增长的重要动力。1-11月,东、中、西部地区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8.4%、23%和23.1%,中西部地区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增速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降低了3.2个和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在铁路尤其是城际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领域的带动下,率先实现了增速企稳回升。而中西部地区增速则减慢较多,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已经连续两年减少。

第四,主体继续优化,但民间下行调整幅度较大。

2013年以来,我国民间增速继续保持着高于总体增速的态势。1-11月,我国民间累计同比增长23.2%,高出同期总体增速3.3个百分点,占总体的比重达到63.5%。但是,在本轮周期性减速的条件下,民间增速下行幅度长时期大于总体,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累计同比增速差值在不断缩小。1-11月,民间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8个百分点,而总体增速仅放缓0.8个百分点。

第五,制造业继续减速下行,内部结构出现分化。

2013年以来,受制于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下跌、实际利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制造业继续减速下行,其内部结构出现分化。高耗能行业增速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同比增速显著放缓。装备制造业增速上半年虽有放缓迹象,但下半年受到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快速提高的积极推动,全年表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1-11月,高耗能行业累计同比增长14.6%,较上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低于总体增速5.3个百分点。高耗能减速有利于节能减排,但是高耗能占比仍为12.9%,仅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从结构的角度看,高耗能的地位尚未根本动摇。根据调研情况,一方面,不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次发达的沿海地区,仍然热衷于临港石化、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进程不断推进,高耗能也由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饱和的地区转移到资源环境容量相对宽松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

1-11月,装备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17.6%,较上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低于总体2.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在总体中占比13.3%,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但是较2008-2012同期平均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当前固定资产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形势总体上相对平稳,但也存在诸多短期和中长期的矛盾。这些矛盾既有来自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有内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顺利转型的原因所致;既有固定资产的整体增长放缓,又有固定资产内部结构失衡导致的制约;既有财政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又有实体企业自身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多种矛盾混合交织在一起,情况错综复杂,对固定资产的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制造业产能过剩对增长形成较大阻力。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加重并呈逐步蔓延的态势。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大都低于75%,产能过剩情况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产能过剩行业已从上述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均不足60%。产能过剩意味着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效益不佳。2013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7%,虽然较2012年同期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显著低于2008-2012年同期均值。经营利润增速的低迷影响了企业扩大生产、新增的自筹资金来源,对增长形成较大阻力。

第二,地方财政风险不断攀升导致基建增长受限。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地方政府在财力事权上的不匹配状况日益严重,地方政府在事权不断增加、财力却未能显著扩大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筹措建设资金,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密集借贷使得地方财政风险逐渐开始暴露出来。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从债务率看,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0个地区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偿债能力较弱,加上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导致财政风险隐患不可忽视。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资金投向主要是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土地收储、教科文卫、农林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地方政府性债务居高不下,政府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管控,使得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制造业面临的货币条件仍然偏紧。

2013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总体相对宽裕。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2%,高于央行年度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总量为16.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3万亿元。

虽然货币信用总量扩张速度很快,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资金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不少资金在楼市、地方政府债务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领域沉淀,实体经济面临的实际利率仍然较高。一方面,利率在不同部门间分化,房价大幅上涨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利率为负,地方融资平台对利率不够敏感,两者的融资需求限制了市场利率下行。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通缩则推高了实体企业的实际利率,这种融资结构矛盾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疲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银行系统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加上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明显感到“缺血”,进而对增长形成了重要约束。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快速提升,进一步放大了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脱节。

第四,房地产开发压力渐现。

2013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均大幅度反弹。1-11月分别达到20.8%和30.7%,可以推算出商品房价格同比增长8.2%。受此带动,房地产开发增速也较2012同期有较大提高,达到19.5%。目前,商品房交易价格已经长时期处于高位运行,居民收入难以有效支撑房产消费,市场开始呈现出“价稳量跌”和结构分化的微妙局面。一方面,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继续累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不仅限制了刚性购房群体的其他消费能力,并且吸引着投机性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地挤压。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人员集聚效应,导致房地产需求明显不足,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过剩局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