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孟晓苏 中国保障房、REITs的"教父"

新京报  2011-08-19 06:47

[摘要] 他曾是一名官员,曾跟随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委员长万里工作7年多,深入农村调研,见证了农村包产到户的全过程。

他曾是一名官员,曾跟随国务院原副总理、委员长万里工作7年多,深入农村调研,见证了农村包产到户的全过程。

他又是一名企业家,曾在央企中房集团担任把手,是保障房的资深建设者,推动中国房地产双轨制的形成。

他为国家建言,在中国提出房屋抵押按揭贷款、反向抵押贷款、REITs理论。他执著于地产金融创新,力图连通保障房与金融业。他,就是年届62岁仍在奋斗不息中的孟晓苏。

实践REITs之路

早在2005年,孟晓苏便在多个场合呼吁将REITs引入内地,并且从未放弃过实践。直到今年在昆明公租房项目上找到了“突破口”

北京CBD世纪财富19层的180度落地窗大室里,记者见到了刚从昆明签约回来的汇力基金董事长兼总裁孟晓苏。

对于汇力在昆明的40亿元,孟晓苏兴奋不已:“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汇力基金被称为‘首只保障房的PE基金’,昆明的公租房模式也有可能成为保障房引入REITs作为持有和运行资金的突破口。”

汇力基金发起的一只规模40亿元的私募股权基金,投入昆明公租房建设土地开发,周期1年半到2年,并有望介入二级开发及持有运营环节。

孟晓苏,一直以敢言敢行的做事风格闻名于地产圈。早在2005年,孟晓苏便在多个场合呼吁将REITs引入内地,并且从未放弃过在内地推行REITs。2007年他首次主张用REITs持有保障房,缓解政府资金压力。

曾有澳大利亚媒体将他称为“中国的REITs之父”。孟晓苏说,“叫早了”,因为“中国内地还没有REITs”。

不过,他的保障房金融创新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2006年,孟晓苏在天津发起成立领锐基金,计划试点将工厂物业打包上市发行REITs。此外,上海也有人计划推出商业地产的REITs。但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和上海的试点都不了了之。

总结这段曲折的经历,孟晓苏表示,由于REITs在引入中国时翻译成“房地产信托基金”,所以在楼市调控收紧信贷、叫停房地产信托融资的背景下,REITs也被误解了,试点更是不可能。

孟晓苏执著地等待机会。直到在昆明项目上找到了“突破口”。

今年昆明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12.44万套,其中涉及旧城区改造的棚户区,其中有上世纪80年代中房集团修建的房子。汇力基金能参与昆明公租房项目,孟晓苏认为,主要是城市管理者的“决心与创新”。

据悉,在目前的保障房体系中,经适房、限价房仍有微利可图,开发商会参与,而廉租房和公租房因为不能销售产权,运营管理模式也并不健全,社会各类力量对此望而却步。但在昆明,实行公租房、廉租房并轨模式,土地出让创新性地实行协议出让模式,这样让处于一级开发的土地有一个收储价格,为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到一级开发预留接口。而此前公租房、廉租房的土地都属于无偿划拨,这看似很好,其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房子的产权未来也只可能由政府持有,削减了持续投入保障房建设的能力。

昆明公租房土地开发仅仅是试点的一部分,孟晓苏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汇力基金与昆明市政府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就更多环节进行积极探索。包括昆明公租房持有运营环节引入REITs设计。

“上海和天津这两个城市都太大了,进行REITs试点困难当然大。在昆明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试点REITs正合适。”孟晓苏分析。

 

保障房情结

作为经历了房改全过程的,孟晓苏对于廉租房从1998年开始长达12年的“旷课”一直耿耿于怀

自从1992年进入中房集团后,孟晓苏的生活便与房地产分不开,更有着深厚的保障房情结。

作为当时中国的房企,中房集团主要是在各地建设福利房。孟晓苏说,当时1/5的福利房都是中房集团盖的。

1998年开始的房改,当时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担任了《关于住房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课题组组长。该房改方案第三部分就专章提出要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建设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三大类,提出由政府负责保障房,而由市场则提供商品房,在最初的房改方案中,其实就提出了要建立“双轨制”。

“房改初期,为了推动出售公房,建设了一批经适房作为销售基价,同时廉租房停建了两年。但后来一停就一直停了十年之久。”作为经历了房改全过程的,孟晓苏对于廉租房从1998年开始长达12年的“旷课”一直耿耿于怀。“当时不是没有双轨制方案,而是主管部门就把廉租房这事忘了。‘双轨制’没有建立起来,把民众撵进市场,是主管部门失职之过,也是后来房地产不断调控和调控思路混乱的主因。”

“不要一提起保障房,就是开发商的责任。正是因为房改后廉租房旷课十多年,原先建设保障房的国有企业没事可干,只好进入商品房市场与其他企业竞争。”孟晓苏表示。

随着去年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后,孟晓苏把眼光放在如何建立保障房可持续发展模式上。他认为,“现在保障房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商品房不是长板,也是短板,不然就不会发生商品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现在钱是长板。把钱引向保障房建设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并且需要引进适用的金融工具,包括股权基金PE和持有租赁型保障房的REITs。

退而未休,创新不止

从中房集团退居二线后,孟晓苏二次创业,创司、成立基金。

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同龄人,孟晓苏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已经62岁的孟晓苏仍然记得30年前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热血与激情,而现在,他的身上仍然焕发着革命时代的激情和使命感。

2005年从中房集团退居二线后,孟晓苏并未享受退休生活。在2007年,为了推动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孟晓苏二次创业创办了幸福人寿保险公司。而在2009年,为了使REITs落地,孟晓苏牵头组建了汇力基金。按照孟晓苏的说法,该基金公司创立的初衷便是为了推动我国的保障房建设。但此前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而主要以旧城区改造为主。

他的属下评价孟晓苏是一个思维开放的人,乐于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学习先进经验。

在房地产领域,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几乎产品都是由他一人提出的:抵押贷款、抵押贷款保险、抵押贷款证券化、反向抵押贷款、股权基金、REITs等。他还善于将国外成熟的住房制度介绍到中国,虽然每次他的理论有些超前,但事情的结果最后都朝着他指出的方向发展。

他就是这样,总是走在改革与民生工程的前锋,为产品创新与制度创新探路。

 

■ 人物大事记

●1949年12月,出生于苏州,后成长于北京。

●1968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吉普汽车厂当工人。

●1977年,参加高考,考上中文系。

●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选入中宣部新闻局工作。

●1983年,进入国务院工作,成为当时国家副总理万里的秘书。

●1988年,先后担任常委会厅副局长、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等职务。

●1988年9月-1990年12月,重返校园,成为厉以宁、萧灼基和刘方域教授组成的导师组的硕士研究生。

●1993年9月-1996年5月,经济学院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

●1995年10月-1996年3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威廉-玛丽学院访问教授。

●1992年5月-2000年9月,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

●2000年9月,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后任理事长。

●2007年,创立幸福保险人寿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2009年,创立汇力基金,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 对话

说保障 REITs能解决保障房资金缺口

新京报:国家正大力建设保障房,REITs在保障房建设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孟晓苏:今后五年,中国要建3600万套保障房。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进入高峰期,是廉租房、公租房。建好后都将交由国资的城投公司持有经营。按每套60平米,每平米按平均房价5034元计算,3600万套意味着需要约7万亿元资金。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可以发债用以支持保障房的发展,但目前地方已经是债台高筑,政府哪有钱收储保障房。即使收储了,政府也没有钱再建保障房,因此这种行为是不可持续的。既然能发国债持有,为什么不能发REITs?现在中国并不缺钱,而是缺乏有效的渠道。截至2010年底,中国保险资金的规模达到5.4万亿元,而全年率仅为4.5%。如果有种产品能够让险资获得7%-8%的,对于保险公司也是一笔稳定的。

政府缺钱建保障房,社会资金急需好的渠道,REITs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REITs到了在中国推出的好时机了。在租赁市场,REITs将是生力军。

谈调控 限购太久会有负面作用

新京报:有种说法,说目前的限购政策是为了给保障房大规模供应留出时间,等到双轨市场形成,房地产市场调控将回归理性。你对目前的限购政策如何看?

孟晓苏:商品房供应恢复增长需要一定周期,前一段时间实行的限购措施,是面对商品房屋供不应求的暂时性措施。但如果把短期政策长期化、扩大化,超过一定限度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

目前的限购就像是给病人做手术要打麻药,但是打麻药以后,医生要赶快做手术啊,结果医生干活太慢。病人又快醒了,有人说就再打一针麻药,叫延续限购令。调控如果不能有效供给,和增加保障房的供应从结构上抑制房价,满足低收入家庭需要,那么这个调控只是休克疗法。过度延长限购这种手段,就会因抑制市场而阻碍生产。所以限购一定应是一个短期政策。

谈个人 万里、厉以宁给了勇气

新京报:你不断为政府建言并亲自实践创新,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印象最深的挫折是什么?这些年你批评和改革的勇气来自于哪里?

孟晓苏:2003年国资委要求央企重组,我建议将央企的地产公司通过股权重组,各参股企业经济实体仍然存在,有效整合央企房地产资源实现集团“多赢”。但该意见没有被采纳,而是采取直接无偿划拨的方式进行重组,但重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2005年1月,华能地产业务才划转过来,当年4月,中房集团也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我从董事长的职位退下来,最后转任理事长。目前央企地产资源重组的工作仍然没有完成。这算得上是一个大的挫折。

我要感谢两个人,万里、厉以宁,是他们给了我改革的胆识和勇气。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