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观点 > 正文

土地财政应弱化 莫使调控可能演变成“空调”

中国证券报  作者:林喆  2010-01-13 07:41

[摘要] 近期,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各级地方政府随即因地制宜制定配套和细化措施。总体而言,各地政策中,遏制高房价的有力实际措施并不多见;且具体执行留有很大回旋余地。

近期,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各级地方政府随即因地制宜制定配套和细化措施。总体而言,各地政策中,遏制高房价的有力实际措施并不多见;且具体执行留有很大回旋余地。

业内人士指出,受制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共谋”。对地产的调控政策最终要见效,尚需弱化“土地财政”这一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模式,建立能保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机制;否则,调控可能演变成“空调”。

现在,市场对国务院提出的“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目标,既有希望也有担忧。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之风,常常会使房地产调控“无功而返”,2006年后两度大规模房地产调控便是前车之鉴。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财政收入模式。只要“土地财政”依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那么,依托地方政府落实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最终可能会走样。

2009年,土地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排在前20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8019亿,同比增加160%,多数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0%-45%。

以北京为例,2009年通过招拍挂方式成交的各类土地达247宗,成交金额达928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9%。2009年,北京新房交易额占同期GDP的60%以上。在2009年超额完成1000亿元土地储备计划后,北京市将继续执行新一轮“千亿元土地储备开发”,预计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4500公顷市住宅用地的土地储备,相当于北京近3年来的实际供地量。

显然,土地收入和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口粮”之一,房地产市场降温、趋冷并不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的。2008年楼市萧条,多数土地流拍,使得地方政府收入锐减,经济发展也明显放缓。市场转暖后,为了GDP考核目标,为了当地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急需大量资金“干实事”。利用手中掌握的土地获取资金,便成了地方政府最便捷的生财之道。而鉴于高房价会推高土地价格,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希望维持高房价,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金。

地方政府通过供地给开发商大量套取银行资金,开发商以土地抵押的负债不断膨胀。一旦市场趋势性下跌,资产缩水就会引发债务偿付危机。更重要的是,土地开发愈演愈烈,会造成房地产供应过剩,而房地产过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过剩,其后果便是类似于美国次贷的金融危机。这一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