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小胖大少>  正文

手机看新闻

北京城记 | 7.7倍的城市奇迹

小胖大少2019-07-06 10:17:12

大约一甲子之前,林语堂先生怀着对北京深深的眷恋之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

城市即人,所有人。

3年后,遥在万里之外的简雅各布斯,用一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宣告了与林先生不谋而合的城市认知。

“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

关注城市,更关注每一个奋斗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

冰冷的钢铁森林不应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每一个城市身躯中汹涌跃动的红细胞,才是组成一切的源始与根本。

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的主角,是北京,亦是你们。

 北京7.7倍的城市奇迹

在北京,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亦有很多不凡的伟绩,而其中跟我们关系的,是一个叫7.7倍的故事。

1978年,北京人的平均居住面积,只有4.2平方米,三口之家能住一居室都算是敞亮,五口之家挤在一起也并不少见。

随着一位伟大的老人,在千里之外画了一个神奇的圈。

用了40年的时间,让北京人的平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2.38平方米,实现了40年增长7.7倍的城市奇迹。

这个时候的北京城,再也不是局限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老北京,而是一个立志要修到7环外,带动京津冀的新北京。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地形图呈现一个凸字,拥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俗称四九城。)

这一切的到来,其实并不容易,为了这30多平的人均面积,40年来,北京一共产生了近20种不同类型的房子,从早期的“房改房”、“外销商品房”、“军产房”、“央产房”,到后来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竞房”等等,它们,都是北京房地产从无到有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而这一切的起源,要追溯到1978年,那个神奇的夏天。

1978年,北京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时代开启(1978-1993)

 在那之前,中国所有的居民住房一律由国家政策分配,不存在房地产交易市场。

从1978年到1993年,是我国亦是北京福利分房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长达15年的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87年,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上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轮房改热潮。

1987年发生了什么?

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

8月2日,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商品房屋建设计划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自1987年起,各地区的商品房屋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12月1日,深圳率先敲下了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槌,突破了土地使用权不允许转让的法律规定,中国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历史先河,并延续至今。

次年11月18日,万科前身“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以2000万元人民币,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取了威登别墅地块,打响了万科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枪。

3天后,公司获准上市,上市后的名称定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2。

那个年代的北京还没有万科,那个年代的北京房地产市场略显寂寞,只有方庄一枝独秀。

1984年,比轮房改潮还早3年,方庄就迎来了她人生中个春天。

如果说,北京有哪个小区鉴证了整个福利房改革时代,那这个小区非方庄莫属。

(图:方庄老照片)

在明清时期,方庄曾经是流浪汉的聚居地,由于地广人稀,后来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些贫困老百姓的坟地。一些人被“流放”到此处做看坟人,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便盖起了简陋的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这里出现了批定居的村民。

当时,北京需要建一个能与首都地位相匹配的高档现代化小区,在作为北京乃至中国对外窗口的同时,也要解决中央各机关干部的住房问题。

这个被予以重任的地方,就是方庄。

为了在这里建设个规划型住宅小区,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3人领导小组,召集了当时北京最的建筑设计师,组织社区规划大赛。最终,融合了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优点的方案最终胜出,方庄社区就此成型。

社区的建设以环岛路为中心,环岛四角各有放射状的支路。小区的名字也很有诗意。分别为芳古园、芳城园、芳群园、芳星园,连起来就是“古城群星”。

(图:方庄卫星图)

在当时看,方庄于北京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有板楼、塔楼、还有蛙式、风车式,并形成了“三大一小一多”(厨房、客厅、厕所大;卧室小、储藏空间多)的代表。

于是,从开始规划的那年起,就有无数的北京人翘首以待。

然而这一等,就是10年。

在那个10年里,北京的商品房看起来仍遥遥无期,那时的朝外大街也只有蓝岛大厦等几幢现代建筑,大多数老百姓住的依然是单位分的福利房,那个时代想要改善居住环境,只能参加换房大会。

1992年前后,尚处于福利分房阶段的北京市民最爱逛的就是换房大会。

(图:1992年换房大会旧照)

1992年《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终于让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1993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以改善居民居住体验为己任的万科,带着刚成立一年的万科物业,由深圳北上京城,开发了个商品房项目——位于顺义后沙峪的城市花园。

那个年代,是一个房找人的年代,卖房是需要登门拜访的,而销售员们最青睐的目标,是外企的白领们。

那个年代,白领这个词还没有贬值,依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1994年,北京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时代(1994-1998)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此后,房改加入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开展国家安居工程等内容。

建立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是“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京城那批富起来的人,蓄势待发,寻找目标。

寻觅了一年无果后,这些新贵人士,又将目标集中在了方庄之上,说实话,当年的后沙峪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有点远。

1995年底,方庄的“古城群星”终于基本成型,占据了4大街区的方庄社区,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成为了当时北京规模,档次的大型住宅小区。

京城那批富起来的人,这一次也终于开启了秒杀模式,强劲的销量让房价不断走高。

实际上,方庄的商品房1986年就开始出售,最初分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1700—1800元/平方米,乙级1400—1500元/平方米,丙级700—800元/平方米。因为当时北京高档盘非常少,所以方庄商品房价格几乎每年都在涨,到了1995、1996年的抢购期,大部分商品房都涨到了4000—5000元/平方米。有些甚至一度涨到了8000—10000元/平方米。

1995年发售的龙珠公寓,作为精装修外销公寓,价格更是接近2000美元/平方米。

听说当年一位著名导演也去龙珠公寓看过房,受到过这套房2000美金的刺激,5年后在其拍摄的贺岁电影里,著名导演咬了咬牙,把对房价的预测从2000美金一口气提到了4000美金,还不打折,就此奠定了中国房价预测人的美誉,只不过,这一美誉仅仅保持了十年。

由于方庄早期的商品房非常走俏。除了著名导演之外,还吸引了一大批商界成功人士与影视明星。

在芳城园二区,著名画家吴冠中、著名词作家乔羽及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等都曾在这里的4层小洋楼居住过。而芳城园一区更是“明星荟萃”,影视界名人张国立夫妇、刘晓庆、大山、那英和宋丹丹等也都曾落户于此。

北京批吃麦当劳吃到吐的小朋友,也大多来自于这个小区。

这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高端的生活设施配置,更吸引了大批外国来宾到此参观。据统计,先后有100多位外国元首到访过方庄,曾有人说,在方庄见外国元首,比见明星还容易。

依靠着众多精英人士的追捧,方庄成为了帝都个富人区,也开启了北京人对于居住品质和生活体验的追求。

1998年,一则《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告了持续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结束,“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三字诀”也渐渐淡出北京人的生活。

那一年,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成为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银行,首付三成,贷款10年,后来,年限逐渐放开至30年。

犹豫了2年才用贷款在北京买房的同事老王说,现在每天醒来还有20块钱的贷款要还,压力很大,一定要每天看眼房价走势才行。

那个年代,对于习惯存钱,鄙夷借钱的中国人来说,贷款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而当年真正说服老王下定决心贷款买房的,却是一段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的故事。

后来,当他得知这个故事,是一位叫顾云昌的房产教授,为了培育住房贷款而编撰的后,老王默默的说了句,营销就是要讲故事,从此故事会不离手。

但不论如何,从1998年起,个人购房在北京真正兴起。

那一年,北京的房展会办得比庙会还热闹,人们像赶集似的奔赴于各路房展会,生怕错过一条购房信息。“房买了吗”取代“你吃了么”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新问候语,好像饭可以不吃,但房子不能不买。

那一年,北京一下子推出了19个经济适用房,回龙观、天通苑的兴建让很多普通北京市民圆了住房梦,那个年代,买经济适用房是不用排队的。

那一年后的第二年,160万套公房上市,北京二手房不仅迎来了春,也迎来了山西和温州的炒房团。

那一年,万科的二手房因物业品质带来的保值轰动全城,那一年,拥有一套万科房成为京城百姓的饭后谈资,那一年,老百姓们对买房赚钱还没有概念,买房真的是用来住的。

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原来靠贷款买房不仅能提早享受生活,还能躺着致富。

城市的发展红利,从那年开始,对每一个购房者雨露均沾。

1999年住房市场化全面推行时代(1999-2003)

 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从北京走出,吹遍大江南北。

1999年11月,北京允许已购公房上市,一年后交易正式开启,前来咨询的市民几乎踏破了各区县房地产交易管理所的大门。

(图:公房上市场景)

那一年,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几乎就等同于公房市场,全年也有大几千套的交易量,但依然远不如现在的规模,甚至不足现在半个月的二手房成交。

那一年,每平米只卖2600的经适房还没有被市场接受,开盘即罄对于经适房的营销总们来说有如幻想,多数经适房开发商为了销售还推出了优惠政策,如一次性付款有折扣优惠80元,一层送花园,顶层送阁楼等。

那一年,北京奥委会正式成立,两年后,申奥成功,中国入世,连男足都进了世界杯,那个时候,举国欢庆,房价如人们的心情一样,也跟着迎来热烈上涨。

(图:申奥成功后的烟火)

然而,任谁都没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突然间笼罩在华夏大地,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影响,这个时候,房地产借势成功上位,一跃成为了经济的重要发动机。

2003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了18号文件,明确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行业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而对于北京的老百姓而言,非典带来的影响并不是菜价贵了,也不是天天出门戴口罩,而是居住习惯的彻底改变,便宜的塔楼再无市场,南北通透深入人心。

小高层板楼、坐北朝南,采光好三面宽、低容积低密社区、健康住宅成为了北京人延续至今的购房准则。

那个时候,买房子如果不买板楼、不买南北通透就好像对房地产产品一窍不通,买了塔楼的有时候甚至还要藏着掖着。

那一年,环境质量及社区清洁度极佳的万科小区,成为了二手市场里赢家。

(图:万科入驻北京后的个项目,后沙峪万科城市花园)

那一年,北京的富人区由高密的方庄、亚运村,逐渐向低密的万柳、温榆河、昆玉河、朝阳公园、望京转移,后又逐渐扩散至西山别墅区、中央别墅区,观承别墅区。

那一年,北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

那一年,北京亦顽强的站直了腰板。

2003年6月,央行出台“121号文件”,宣告了房改旧时代的彻底结束,也由此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楼市调控时代,房地产市场也经历着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高峰的起伏轮回,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周期波动,令无数人在此间张望、迷茫、浮沉。

不过,当前进的车轮开动,趋势就不再会为个人停留,裹携着中国人居住升级的使命愿景,房地产市场的全新尝试也一直在继续,正如泊寓、翡翠书院这样的创新产品,就在向人们证明,租来的房子,也能拥享完美的生活。

回望这40多年的历史,我们探索的每一条道路,踏下的每一步脚印,都在诉说着7.7倍的城市奇迹。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数的事实正在证明,人均32.38平米只是开始,7.7倍奇迹远未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