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花开不败渦的姿态>  正文

手机看新闻

配套是什么?如何理解呢?

花开不败渦的姿态2019-01-16 10:29:23

真正致命的都是看起来柔弱的,

比如空气、水和时间。

看起来“一句顶一万句”的正确,

只要时间够长,

等待我们的小宇宙偶尔换了立场,

就要开始对它质疑。

当然,质疑如果能被正确对待,

最终引领的是进步,所以质疑无罪。

1

“配套先行”也对也不对  

/

今天非议的“一句顶一万句”叫做:配套先行。

曾几何时,配套先行是葵花最宝的典,不是吗?

国家招商引资,要把吃喝玩乐给建起来,否则外国老板和专家都不愿意来;

政府土地财政,要把周边路网给先修好,否则开发商来了也是底价等成交;

开发商建设区,要把超市和班车先配好,否则购房者看房路上就要向后转。

(哪怕没有人消费,哪怕没有钱建设)先建好配套,才能有可能面向市场。

这话一点也没错,以前我也这么认为;

今天或许还这么认为,但是开始有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这句冠冕堂皇是所有质疑的冠冕堂皇。

质疑的衍生逻辑在于:本来没有错,但在一定的条件状语之下,有可能可以调整。

还是要先行的,但是配套建得不合适、不合理、不是目标客户群的痛点,那这句话真的要有修正的必要了。

真实的笑话——

15年前,一号线宝山富锦路站某个社区,有人来问:“我们的社区商业做个浴场,是不是有利于卖房?“

当然不是,在那个“光凭一号线已经承载不了价格目标的情况下,浴场对购房者的吸引力不如菜场不如超市不如医院不如学校”。

“那么我们搞掂有花头的浴场呢?”

“你认为住在社区的男人,会傻到在家门口乱搞柒捻叁?!”

这是一轮真实的对话,我之后在一些论坛和内部培训上都讲起,当时是为了说明换位思考或者客户逻辑的命题,如今看来,【配套先行】至少配的不全对。

难道要配套滞后?

看起来,这逻辑更不对

于是折中吧。

基本满足人生活的配套要先行,这个是基于主张配套者的经验或者大数据大概率,但要做到投其所好,在配套部位的升级换代上,就要做到滞后,滞后到“等客户进来之后,慢慢揣摩出他们的人群、喜好和痛点”,在配套的二次迭代中做到贴近目标消费者。

也非原来的定位有偏差,

也非原来的策划水平差,

也非消费者被调研说谎,

因为人的需求会变化,买房和入驻(后)对配套的需求不同,这是情有可原。

所以,因为客户需求在一个长周期里会发生变化,配套“可以先行但不可能亘古不变”这话两厢不得罪,也是真实感受。

2

锦上添花,未必是好配套  

/

再用动态思维来诠释一下配套升级的问题。

卖房时候,给消费者配置的菜场、超市、沙县小吃、建材、美容美发,权且不论形象和调性,至少在前期都是用得到的:

来看房,要吃中饭吧!

走累了,要喝饮料吧!

装修了,要买建材吧!

入住了,总要理发吧!

都没错了,那么为什么等到社区基本入住了,要赶这些业态呢?

一方面,是社区入住之后的整体形象要求;

另一方面,这些业态也到了“没生意可做”的阶段了。

这种解约和分手,是彼此曾经需要但友好协商散伙的理性。

社区入住之后,社区商业要统筹安排、要考虑满足业主需求(的业态)、要考虑配套为未来二手房保值增值、要考虑安保和隐患杜绝,更或者在社区商业(街)的要求下,要有主题或基本主题下经营。

彼时,别说社区业主发生了心态的变化,就算社区业主的对话面,从开发商变成了物业公司,因为立场和目的型发生了变化,所以需求当然发生变化。

再用刻舟求剑的方式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把原有的菜场,升级成大卖场;

把原有的沙县小吃,更新为品牌餐饮;

把原来的建材小店,换代到生活艺术馆,等等。

都不能算错,但是这都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的名正言顺,并没有给业主带来“正需要”的针对配给,也就是招商运营者动态思维的级差。

社区入住之后,社区商铺应该未雨绸缪地先调研(或者大概看一下)入住业主的基本情形:年龄、家庭结构、消费能力(观察),这三个数据可以大致素描出社区常住业主大概需要的商业和配套。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非数据观摩项,这就是因人而异地判断了。

比如,社区车位的供需情况如何?

大多数业主都开什么价位的车?

业主的物业管理费收取是不是顺利?

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信用,都可以判断出人群的素质。

别以为素质是看不见摸不着,有些业态还真的不合适所有人群。

烂仔横行的社区,开P2P一定比文化学堂受欢迎,这不是玩笑甚至不是歧视。

对交房前社区配套进行升级,可以是“业态不变消费和服务的升级”,也可以是“是时候引入一种新业态(满足需要)”,后者要看招商运营老大的嗅觉。

现在一哄而上的亲子早教,看起来是对已入住社区的胃口,但为什么还是有经营的优劣好坏,那就是“定位、消费、匹配”和目标人群之间的对暗号。

暗号是有,但暗号对不上,也是另一种界面的遗憾。

3

配套可以抽象,“只提供平台不限制功用” 

/

今天催生出来的联合办公和长租公寓,给了很多关于社区商业配套的跨界启发。

(甚至不能叫跨界,因为引入予以对接,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排异现象)

举个话糙理不糙的例子:草泥马,今天不是大家也能接受这种新物种了么?!

在联合办公和长租公寓中,因为把属于消费者(或公司)的私人空间分隔出来,从而在消费者界面,实现程度的性价比和坪效,但原有的公共配套就抱歉了。

抱歉当然不是没有;

抱歉自有理由:

企业的会议室、茶水间、会客室,其刚需属性当然不如办公桌;

居住的最核心空间是卧室和卫生间,但——

客厅不是每天有人来

厨房不是每天做饭

阳台也只是周末才有雅兴上去看看风景

这些功能也不是刚需。

于是,我们看到:

联合办公建立了公共空间,把会客、喝水、午餐、开会甚至打电话发呆等非经常性事件统一收置,建立一个楼层的公共空间,让各个公司的人开放、共享、交流;

长租公寓亦然,有公共客厅、厨房、教室、桌球,把“回家是为了睡觉”正向演艺,把“回家后→睡觉前”的公共时间,予以公共区域化,单身人口本来就需要更多社交,闷在房间里做沙发土豆干什么。

说了这两个典故,回到社区配套的正题。

今天,社区配套为业主提供超市、棋牌室、桌球、健身房,看起来没错,但也不是完全经得起推敲——

今天,网购这么发达

外卖这么发达

呼叫系统这么发达,

有必要养这么多线下店,看着它们成为消费者自由消费的选择之一,可怜巴巴地等客户上门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既然社区的配套是公共的,就要做到实至名归:

1、 配套是公共的,就要按照公共需求来还给公共;

2、 配套是公共的,也可以把具象的业态还给模糊的公共。

什么意思?

建立可兼容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彻底“把(公共)客厅做的像客厅”,客厅就是要提供沙发、茶几、电视,至于你选择看电视、喝茶、发呆、抽烟,这是使用者的自由选择。

同理,社区配套其实只是一个“配上呼叫系统就可以百变的空间盒子”——

一人间,可以玩电脑、发呆、打电话、看书;

两人间,可以开会、会客、联机游戏、恋爱;

四人间,可以看球、麻将、吃饭、喝咖啡;

再扩容到六人间、八人间,只要人群有需求,使用的主观能动性还给消费者。

按照餐饮中央厨房的概念予以跨界延伸,只要每个包间里配置了尽可能多的功能后台,比如沙发、电视、电脑、餐桌、足球机,肿么用是消费者的事情,业主方何必顶真到“餐厅只能用来吃饭,喝茶去茶艺馆”,这看起来的霸道和较真,其实是思维落伍的执拗,但你就忍心看着“自建的超市空空荡荡,外卖却从你身边人来人往”?!

配套后发化,就是“根据人群定业态、定模型”,愿赌服输;

配套平台化,是跨界引入的思维,具体问题“当然具体分析”;

配套跨界化,就是“让消费者减负,还他们点菜消费的自由”。

配套本身没错,配什么套&怎么配套,这里面百转千回,

一时间说不完,说了你也未必听得进、听得懂。

本文作者:黄欣伟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