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房产快讯  >刘磊房产评论>  正文

手机看新闻

中国式中产的焦虑,岂是多买几套房子就能解决的?

刘磊房产评论2018-09-13 15:57:11

房子和财富的关系,是国人一直拎不清的关系。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反驳:别瞎说了,XX家十套房,一个月房租2万,一家子不上班……

呐,如果说天上掉下来十套房,那确实是真正的财富,实实在在的不动产,纵然房产税开征,不怕,加上空置税也无所谓。

这里讨论的,不是已经拥有全部产权的、不再负担月供的高净值人群。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那些通过房子步入中产,想要复制经验,继续扩大房产规模的人。

还是刚才的例子,如果这家人十套房全部在按揭中,别说一家子不上班,就算一家子全都上班,月供对于家庭收入来说,都是极大的负担。即便全都租出去,没有空置,租金也很难抵扣月供的。

中产式的焦虑,弥漫式扩散中

前阵子社交网络上一个讨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有人会说,这也太假了;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切实存在的。如果不相信,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如果说这是个案,那么只能说你太不关心近两年的舆论了。从年初广为传播的“岳父得流感”的事件,到近期“消费降级”的调侃,以及“住着千万豪宅,只能穿优衣库”的抱怨,都在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的中产阶层,充斥着中国式的焦虑。

或许这里该解释一下:中产,按说不应该焦虑啊?可从财富规模、财富构成来说,能在一二线城市供起住房,还能有一定结余来说,确实可以算作中产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之大,也应该被界定为“中产”,社会的中间阶层嘛。那么,无论是从收入看,还是从占有的资产规模看,他们并不应该是焦虑的主体。

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压力:父母的养老,自己的养老,年过40岁之后职位能否坚挺,孩子的教育,二胎的压力……这些加起来,既有的财富规模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以房为富是伪命题,如今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从根源上说,财富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以房为富”,导致理财思路跑偏,继而带来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以房为富”,不能一概而论。祖上留下宅基地,遇上拆迁,不花一分钱,不缴一分税,得了几套房,可以看做财富。这样的房子无论是持有,还是变卖,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问题就出在了,盲目羡慕这些人,并将财富的实质简化为“几套房”,从而导致错误的财富观——多占有房子,就是富裕的。

即便是那些“拆二代”,有的只能依靠房租,开着大众,坐吃山空。也有的利用这“天上掉的馅饼”,重新规划财富,让房子不再是存钱罐,而是提款机、印钞机,不断扩大自己的可支配财富,创造持续的正向现金流。

而那些守成之君,在“房住不炒”、“小产权房”的制约下,面对物价上涨、医疗压力、养老压力、教育压力,他们发现,作价几百万到千万不等的三套房、四套房,并不能让自己过上与财富相匹配的生活。一旦遇到子女升学、家人罹患疾病等重大问题,除了卖房,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变法;而一旦卖了房,自己的财富大厦也就折损了,这种“财富降级”,又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整体的经济情况看,经过几轮房价上涨,我们社会财富总量极具上升;可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却感受不到这种红利呢?负担着月供的人,压力不言自明;没有负担月供的人,面对物价上涨,无奈只能选择“降级”。

先买房的人占据着财富,却无法自由支配固定在不动产上的财富;后来者买不起房也没有办法制衡无休止扩张的房地产;后来者咬牙买了房,就等于把收入贡献给了财富规模,规模扩大的同时,消费力却在萎缩。所有人都谈论着房价,却忽略了房价背后的发展与支撑,正在渐渐被削弱。

所以,当下市场回归理性之后,要不要买房?要不要在多买一套房?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在投资者内心的观念之中:在关注房价涨跌,关心自己财富规模的同时,也要看看财富的规模,到底能带来多少实际的红利?在关心自己有几套房、占有多少不动产的同时,也要看看兜里还剩多少钱,用以支付代表幸福的消费能力。

本文原创,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房产投资炼金术》课程导师,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