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新京报深度报道:贵阳街头报亭与城市"脸面"之争

新京报   2007-12-22 09:17

新京报:贵阳将街边报刊亭全部拆除遭质疑

12月5日,贵阳一个公交站亭下面有两个无证流动报摊。由于该市街头没有正规报刊亭,流动报贩成为卖报主力。本报记者 钱昊平 摄

核心提示

一边是便民服务,一边是城市管理,两者的矛盾在街头报亭建设与否上集中展现。

7年前,贵阳市实行“还路于民”工程,将道路两边人行道上的设施全部拆除,包括的报刊亭。没有报亭,给行人买报带来困难,也促使无证流动报贩涌上街头。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曾多次呼吁,但未见有实质进展。

城管等部门的说法是,马路上的摊点关系到城市的美观与畅通,如果批准设立报刊亭,其他路边摊点也会上街,再进行取缔就很困难。

随后经市政府多部门商议决定,报刊亭将设在社区中。但是此举也遭非议,社区中的报亭无法满足路人需要。

小雨一直下个不停。12月4日,陈怀抱着肩膀,守在他的地盘上,面前的报摊被雨淋湿了一角。

陈怀是贵阳街头的流动报贩,长期在中山东路一公交亭后面卖报。这儿属于该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有数个的大商场。平时若有城管行动,他就会收起报摊,打起“游击”。

对于流动报摊占道经营,贵阳城管虽“恼火”,却又无法根除。因为该市从2001年起,人行道上就不允许设立报刊亭。街头市民买报量又大,流动报摊成为路边卖报的主力。

7年来,邮政部门和一些省政协委员不断申请和提议,在马路边设立正规的报刊亭,但一直未获进展。

报刊亭的取消缘于该市2001年的“还路于民”工程。12月6日,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楠说,“现在看来,既保证城市畅通、美观,又能保证便民的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

路边报亭一拆7年

为还路于民,贵阳拆除报亭等路边设施,流动报贩成卖报主力

潘志建是中国致公党贵州省委秘书长,他退休的父亲习惯每天读报。报亭拆除后,他父亲常要跑很多地方,找流动报贩买报。“我们有时下班会专门给他买,但也很不方便。”潘志建说。

缺少正规报刊亭,流动报摊成为主力军。在省政府机关上班的柳菁说,“一到下雨天就很麻烦,我们也找不到买报的地方。”

另外,流动报摊是以出售畅销报纸为主,但柳菁喜欢看的专业性、有深度的杂志、周报,就要找很多地方才能买到。

没有报刊亭的日子始于2001年的“还路于民”工程。

规划局提供的书面材料称,贵阳为山区城市,建设用地有限,老城区约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聚集了约150万人口,密度在“乃至罕见”。

人口的不断积聚,引起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城市道路多数较窄,人均道路面积较少,人行道输送人流负荷重。

“2000年前后简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贵阳市邮政投递局局长阳启华回忆当时的情况是,报刊亭、公交零币兑换亭、环卫工人休息亭、冰机棚(制作及出售饮料设施)等林立街头。

为治理占道经营及扫清人行道交通障碍,2001年,贵阳决定一次性拆除这些设施,包括42个邮政报刊亭,还路于民。

“规划局也一直支持邮政报刊亭的建设,但是不能建在人行道上。”贵阳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魏定梅肯定地表示。

她说,规划局为了逐步做到还路于人,不仅不批准邮政报刊亭设在人行道上,主次干道人行道的阅报栏、法制宣传栏、计划生育宣传栏都没有审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 更多>>
新闻聚合 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 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318041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